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数千万女性科技工作者在重大科学技术和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巾帼力量。
科学的真正进步离不开极具创新与奉献精神的女科学家们!今天,我们邀请了7位深圳湾实验室的女科学家跟大家分享: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她们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是什么样的智慧,助力着她们一路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多样性与广泛性,是深圳湾实验室持续的追求!
愿这里的女孩们都能勇于追求心中所愿,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彭琴 特聘研究员
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
2010-2015 重庆大学-UIUC-UCSD 联合培养博士
2015-2017 UCSD 博士后2017-2020 UCSD 助理项目科学家
研究方向:从事染⾊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活细胞成像和机制的研究。结合深圳湾实验室医⼯交叉融合的优势,旨在开发表观遗传修饰的诊疗成像⼯具,阐明肿瘤等疾病的力学-生物学微环境变化规律及致病机制,从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和诊疗等⽅面共同推进研究⼯作。
“与巨人交流,才可能站到巨人肩膀上去!
从高中生到科学家,一路走来,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位引领我的巨人——我的老师们。高三班主任潘老师清晰明朗的物理知识讲解让我敬佩,晚自习后我时常主动去找他讨教,以弥补我的物理短板;大三保研选导师时,我调研了诸多学长学姐,选择了公认的科研高要求课题组王老师组,那些初入科研道路时的风雨与彩虹,总是在我一次次主动敲开王老师办公室那扇门之后得到更加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博二结束后去到异国他乡,王英晓教授对科学的激情、敏锐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管是厄巴纳-香槟的寒冬白雪,还是圣地亚哥的阳光沙滩,让我日夜沉浸其中的是显微镜中五彩缤纷的荧光世界;在圣地亚哥的七年半,有幸一次次亲身聆听钱煦先生的教诲(全心热爱、决心投入、用心理解、精心创新、同心合作、推心沟通、尽心完成),学习科学大家严谨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选择,也成为了儿时梦想中的我自己。”
——彭琴

张雷 特聘研究员
肿瘤研究所
2009-2016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博士
2016-2020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BIOPIC 博士后
研究方向:致力于整合患者和小鼠模型的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及体内外功能研究,以从分子和细胞层面解析肿瘤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探究免疫疗法的响应及抵抗机制,探索肿瘤发生/治疗响应相关细胞的功能及下一代靶向策略。
“‘Don’t aim for success if you want it, just do what you love and believe in, and it will come naturally.’
听上去有些佛系,但是包含了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内驱力和心态。走上科学的路对于我来说其实有很多因素促成,其中一点是好奇心。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侦探类的小说,这种一点点找线索做推理解迷的过程和做科研还挺像的。不同的是,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推理错了试错多了会带来挫败感。
除了平和的心态和坚持到底的韧性,怎么能寻找到更多的线索增强推理的准确性也很重要。不停尝试之后,我发现组学的数据里其实藏着很多宝藏,可能可以帮助我们对疾病剥茧抽丝。而这受益于北大求学时期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和自由探索的氛围,希望自己也可以很好的传承下去。
最后分享杨绛先生的两句话,也是自勉:‘我们主要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张雷

万峻 主任助理
粤港澳生物医学创新中心
1993-2000 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
2001-2008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
2008-2020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
研究方向: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特别是非编码RNA在神经退行性变过程中的网络调控和作用机理。同时担任粤港澳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协助中心核心成员组建多方向的交叉融合的生物医学研究团队。
”我出生在北京一个中产家庭,我的读书之路是比较平稳顺畅的一个过程。最初对于好好读书的执念,来源于我爸爸对我说的话,他说,虽然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是你无论如何要读大学,只有到了那个层次,你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爸爸是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八十年代就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所以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也一直很渴望看看那个广阔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走到今天,人生过了也有一半,我才慢慢理解其中不同的意思。关于读书,有很多很好的观点,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例如‘读书让你有选择的权利’。从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想,读书,上学,它给我的是一种勇气,面对失败、攻击、伤害、背叛、还有各种难题,都有去直面它们并做出理智决定的一种勇气,这种勇气,无关乎金钱、家世、地位,是自己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女孩子们,在你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去接受教育,你所学到的知识,就是你傍身的剑,将来你会依仗它走遍海角天涯,看尽世间繁华。"
——万峻

徐欢 副研究员
化学生物学研究所
2006-2010 北京大学药学院 学士
2010-2016 北京大学药学院 化学生物学系博士
2016-2020 华北制药集团中央研究院 中国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子课题研发项目负责人
研究方向:1.具有疫苗潜质的复制缺陷型流感病毒的开发;2.基于蛋白质定点修饰关键技术的生物药物创新及升级换代;3.冠状病毒广谱小分子抑制剂药物的开发;4.流感病毒小分子抑制剂药物的开发;5.眼科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
“作为一个县城出生,考上北大的江西学子,我觉得自己学习最大的秘诀就是专注。我是一个学习特别投入的人,所以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我有时会被自己做事情的精神感动,越被感动越想认真做事情。因此,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功,与做事情的方式和状态密切相关。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一心一意做完一件事情,并且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变得极其重要。这是专注的把事情做极致的过程。
我第二个重要的秘诀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可以把想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锻炼。哈佛大学校园盛传一句话:真正的精英,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健身房。我从14岁开始坚持每天锻炼,到今年我32岁,已经18年了,这18年我身体素质特别好,精神状态好,学习效率就高。我一直赞同毛主席的观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学生不要当孱弱的书呆子,应该热爱体育运动,崇尚健身,养成终生学习和锻炼的好习惯。"
——徐欢

尹丰 副研究员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
2009-2014 北京大学 博士
2014-2015 新加坡南洋理工 Research Fellow
2015-2019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博士后、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以温和的化学方法解决在化学和生物交叉领域的生物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癌多肽药物和自组装纳米药物载体进行研发。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肿瘤干细胞的机制研究、纳米医学和多肽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从小学到博士毕业的21年,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毕业的过程。北大生科院的延期率平均是90%,尤其是研究细胞机理方面。如果想要有一定的研究结果,不但需要大量的实验佐证,还要保证一开始的设计思路不出太大偏差。很多课题在进行1-2年后发现路线错误,一切都白干了。而我是一个执着梦想的人,既然读博是自己选的,那么闭着眼睛也要走完。
经过不断的从失败中吸取和总结经验,我终于按时毕业了。整个过程,坚持锻炼身体、做好时间管理、保持阅读习惯、多和同学交流……都是我的宝贵经验。总之,当我们确定目标,珍惜时间,完成自己想要的,回过头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世界这么大,可选择的路那么多,总有我们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
——尹丰

邹永康 副研究员
肿瘤研究所
2011-201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 博士
2014-2016 北京大学 博士后
2016-2020 The Wistar Institute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从事肿瘤免疫微环境改造、肿瘤脑转移机理和治疗策略探讨和难以成药靶点的药物研发。旨在寻找改造肿瘤炎性微环境的策略并应用于临床免疫治疗,揭示神经免疫调控的脑部免疫微环境作用图谱并寻找肿瘤脑转移治疗的靶点,同时利用PROTAC技术解决靶向成药难题。
“作为一个菜鸟级滑雪爱好者,2015年的寒冬,我在雪场摔伤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要恢复至正常约需6-12个月。当时距离我博士后课题结题仅剩半年时间,同时我也在准备申请国外的博士后职位。于是,我迅速做了几个决定:一、转院去北京市最好的骨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二、联系我的家人来进行手术期间的陪护,以维持最好的身心状态。三、向我当时的导师说明情况,为后续工作调整做准备。四、联系我的实验室合作伙伴,请他配合重新进行未来的工作分工。五、取消了原本计划的美国之行和工作面试,改为网络申请和面试。最终,经过北医三院周方教授精湛的手术治疗和家人的精心照顾,我于术后三个月站立,半年后能够自主行走,同时顺利结束在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并拿到美国The Wistar Institute的博士后offer。
整个过程远比文字来得漫长,但是放弃抱怨、自责,暂时降维生存,理性分析自己的困难和需求,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排序,自己努力解决的同时合理借助外援,必定化钝为利。”
——邹永康

曾桂华 副研究员
分子生理学研究所
2012-2017 新墨西哥大学(UNM)博士
2017-2018 佛罗里达大学(UF)博士后
2018-2020 美国西北大学(NU)博士后
研究方向:致力于蛋白-蛋白、蛋白-化学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将化学探针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结合,研究特定基因的定向表达、蛋白的定位与调控、信号通路的定向定位传导,实现化学小分子对生物过程的直接调控,为基因治疗和新药开发奠定基础。同时,高通量筛选和化学优化蛋白抑制剂,发展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我来自湖南的小乡村,小时候就属于那种‘没见过大世面’的类型。从小的经历让我对周围、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些许的敬畏,些许的好奇,很想很想去探索其中的究竟,也许那就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只是那时的我未知。
高中毕业,在有点小小叛逆的年龄,我果断地选择了远走他乡,跨省上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事实上那也是我十七年多里第一次走出县城。曾经以为,上了大学就是登上人生巅峰,原来那仅仅是下一站人生路的起点,而我的这一站似乎开启的并不是那么顺利。一年后,父母双双病倒,癌症、抑郁的字眼充斥着我的生活,无助的我感觉天空是灰色的、压抑的。还好,我挺过来了。助学贷款让我的学费无后顾之忧;努力学习之余,各种兼职让我的生活费完全的自给自足;各种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也照亮着我的生活。亲身的经历也坚定了我想从事科研的决心,烛光虽然渺小但也足够温暖一方天地。
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越来越多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值得我们去争取、去把握、去珍惜。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一味地穷途末路。乐观,积极,永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一种不服输的决心与勇气,相信总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桂华
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
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群星
其中最温柔的那几颗
化作了实验台前的微光
闪耀着科技前进的方向
她们执着努力、不屈不挠
她们美丽自信、温柔坚韧
她们是智慧甘霖孕育下的种子
是科学热土中傲然盛开的花朵
她们,是SZBL的女科学家们!
祝广大科研女神们节日快乐!!
策划 | 鲍啦 姬二 鍮鍮
插画 | 白 白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