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您高中垫底了多少次?”
“数不清了。”
王志轩笑着耸耸肩。如今的他,是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周耀旗课题组博士后,致力于非编码RNA及逆转录转座子RNA的结构功能研究。曾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学术论文,并受邀撰写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对该成果进行介绍和报道,于同期发表在该期刊。2024年下半年入选深圳湾实验室“奋楫博士后”;2025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同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7批面上资助。
十二年白驹过隙,从“学渣”到“学霸”,他经历了什么?
(以下使用第一人称)

我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小县城,记忆中的童年是在鱼肚渐露的晨曦中,爸爸踩着那台摇摇晃晃的老单车,我背着书包靠在他的背后,一晃六年就过去了。老家的清晨很冷,爸爸的后背宽厚温暖,我喜欢把手缩进他的上衣口袋中。上了初中,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唯一担心食堂伙食不好,每天中午,妈妈都会从家里做好饭送过来。在我印象中,他们的话并不多,只是埋头忙碌着,努力把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安排妥当。
高中,我有幸进入了尖子班,“福兮祸所伏”,在高手如云的班集里,我也喜提了人生中第一次倒数第一。
可是很奇怪,妈妈以前还会问一嘴的,这次好像完全忘了?
我率先憋不住:“妈,我们成绩出来了。”
她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不以为然道:“成绩什么的,不重要,不用说了。”
我长舒一口气,从此开启了隔三岔五就垫底的没羞没臊的高中生活。
十年后,我在办公室里跟同事聊起,同事不解:“你妈妈是你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所有人期末成绩都贴在教务处门口,而她每天都要去教务处签到……她真的不知道吗?”
高考成绩公布,险上一本线。父母帮我收拾行李,送我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福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在这里,我遇见了改变我一生的导师——黄贝老师。
黄老师刚刚从中科院水生所博士毕业,来到我们学院做硕导和班主任。还记得他当年雄姿英发的样子,一番慷慨陈词后,我备受鼓舞地加入了他的实验室。
然后发现,班上报名的只有我一个人。
大学四年,其他同学打游戏的时候,我还在实验室里倒腾移液枪。经常半夜里,只有我和恋恋不舍的小情侣们还遛达在回宿舍的小道上,他们走得慢,我走得快,仿佛只要我走得够快他们就看不到我。
这十来年里,我一直保持着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钟的作息。
作为黄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他给了我们极大的包容和自由。我们的要求他尽可能满足,也经常鼓励我们,但是具体怎么做,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他很忙,为了少给他添麻烦,遇到科研上的问题,我尽可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次他让我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去做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实验,我爽快地答应了,回头立马去搜——免疫荧光是什么?
从学习免疫荧光的理论知识到共聚焦显微镜的实验操作,我悄咪咪地摸索了半年。
在实验室里,没有隔三岔五的大小考,也没有老师紧盯作业进度,一个难点我可以慢慢琢磨,直到吃透为止。探索未知就像打游戏,通关了就能分泌快乐的多巴胺。每当我成功了一个实验或者解决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成就感充盈全身。
在无数个这样的时刻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四的时候,我报考了中科院的研究生,但是面试环节失利。黄贝老师知道后,为我争取了一个研究生名额,我又回到他的实验室里。我们在研究中意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蛋白—RIG-I,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RIG-I仅有一个拷贝,它主要负责在细胞内识别病毒RNA,从而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然而,在日本鳗鲡和斑点雀鳝中,我们发现了两个RIG-I的同源蛋白,而且实验证明,它们的细胞定位还完全不一样。黄老师很高兴,凭这个课题我们申请到了一个国自然面上项目。
发了几篇差强人意的文章后,我毕业了。博士阶段,我来到厦门大学冯丹青老师课题组,主要研究海洋生物——藤壶。它是小火山状的,总是被人认为是贝类,但它其实是甲壳类。我们研究藤壶主要因为它会长在轮船、码头上,严重影响海洋军事、民用设施的正常使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抵御藤壶的侵扰,军舰和游轮不得不涂上有毒的防污漆。
在研究藤壶基因组时,我们发现了一个表达量非常高的基因,就想把它克隆出来研究其功能。它的全长是1000多个碱基,但是我通过常规的PCR方法扩了一个星期,都只扩出来250bp左右。我仔细检查这个基因的序列,意外发现这个基因的前后序列是重复的,根据这一特征,我推断该基因属于TRIM转座子,并且是藤壶特有的基因。经过研究后,我们将它定义为转座子起源的新基因。转座子非常重要,人体里的转座子占人类基因组的40%以上。我们将这一发现投稿在Nature Genetics上,编辑非常感兴趣,又邀请我们另外撰写了一篇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对这一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和报道。
这是一个笨拙却屡出奇效的方法,做完大数据分析后,再一条一条对比AGCT序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去查资料找答案,非常耗费时间。但是我的好几个“意外之喜”,都是这个方法得来的。记得一次,一位同组师弟向我请教实验方法,我介绍了我的“笨”方法,对方还“生气”了,觉得我不够真诚、有所保留。其实,有一位哲人很早就说过了——世间最快的路就是,慢慢走。
转行研究人类基因组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2024年,我申请了深圳湾实验室周耀旗课题组的博士后。起初挺忐忑的,周老师是RNA结构与功能领域的大牛,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而我们当时的文章还在投稿阶段。庆幸的是,面试过程出奇顺利,他对我在转座子方面的研究经验非常感兴趣。后来听同事提起,周老师夸了我“工作踏实、技术全面、思维逻辑强”。一心奔赴他的课题组,我再也没有面试过第二个岗位。

周耀旗课题组2025新年合影(左12周耀旗,左9王志轩)
组里有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我们每周都会开组会,互相讨论学习,帮助彼此调整实验方案。周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自由探索,给我们全然的信任和支持。科研中遇到什么问题,同事们都毫无保留地帮助你。目前我主要研究RNA的结构和它的作用。以前大家觉得,RNA上某一段有功能,是组成那段RNA的“字母”(序列)在起作用。但我们发现,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字母”本身,而是这些“字母”折叠起来形成的立体形状,就像蛋白质那样。更关键的是,我们找到了能形成这个关键功能形状的最短“字母串”,也就是最小的一段序列。
我目前正在想办法让这段很小的RNA分子形成晶体。因为只有形成晶体了,才能用X射线去“拍照”,看清楚它的具体立体结构到底长什么样。RNA太小,冷冻电镜看不清,只能用X射线来观测。这个做晶体的实验,我以前没做过,目前正在逐步摸索和尝试。
凭借自己在周老师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我成功申请到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获奖后我第一时间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她正在赶高铁,那么嘈杂的背景音里,我依然听到了电话那头的欢呼声——“太开心了,今天要奖励自己一杯奶茶!”
路还很长,我的科研人生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自己手上的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希望经常带给妈妈喝奶茶的心情~
文字统筹 | 姬二 鲍啦
编辑 | 鲍 鲍
责编 | 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