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我有幸赴新西兰奥克兰,参加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学会年会(GACCE-2025)。本次会议由国际化工学会华人分会主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涵盖介观科学、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发展等前沿研究主题。会议设有大会报告、分会场交流与墙报展示等多个环节,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学术思想盛会。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我科研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带着好奇与憧憬,我踏上了这段新西兰之旅。
01 皇后镇与奥克兰:自然与城市的双重魅力
此次赴新西兰参加GACCE-2025,我的行程从南岛的皇后镇开始。飞机刚刚掠过南阿尔卑斯山脉,巍峨的雪峰与碧蓝的瓦卡蒂普湖便跃然眼前。皇后镇果然不负“世界最美小镇”的美誉: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远山的白雪与晚霞的余晖;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散发着烘焙香气,旅人们或悠闲地坐在湖边发呆,或准备登上缆车远眺群山。短暂的停留,却让我对大自然的壮丽心生敬畏。
抵达北岛的奥克兰后,另一种风貌映入眼帘。这里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也是毛利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的地方。港口停泊着整齐的白帆,因而得名“帆之都”;市中心的高楼与历史悠久的教堂并肩而立,街头的毛利雕刻与艺术涂鸦又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息。奥克兰大学的开放式校园与城市相互交融,没有围墙的阻隔,让人仿佛行走在一座自由而包容的学术花园。
02 学术盛会:思想与智慧的交锋
本次GACCE-2025会议在奥克兰大学OGGB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为期多日,涵盖了前沿化工方法论、能源材料、医药工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多个主题。每天上午是主旨报告,下午则分设多个分会场和墙报展示。

奥克兰大学OGGB会议中心
作为首次参会的博士研究生,我带着紧张与期待参加了墙报展示。我的研究聚焦于低分子量去抗凝肝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在展示环节,不少同行对其作用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的提问既专业又犀利,但也给予了我许多建设性建议。正是在一次次回应中,我逐渐放下拘谨,学会用更清晰的逻辑与更自信的语气阐述自己的研究。

海报展示与交流
会议期间,我聆听了多场精彩的报告。例如,有学者分享了介观尺度在化工过程建模中的突破性进展,提出通过网络拓扑结构描述复杂系统的新思路;也有专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与材料设计中的应用,让我联想到自己课题中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分会场中,我还与几位来自欧洲和东亚的青年学者深入交流,发现他们在炎症与免疫相关领域的探索与我的研究有着潜在的交集。这种思想的碰撞,正是国际学术会议最令人激动的时刻。
03 艺术之旅:邂逅大师的作品
学术之余,我抽出时间参观了奥克兰美术馆(Auckland Art Gallery)。在这里,我有幸近距离欣赏到莫奈的《睡莲》真迹,那柔和的色彩与光影变化仿佛让人置身花园水池;而毕加索的抽象作品,则以简练的线条和大胆的构图展现出另一种张力,令人深思。艺术的冲击让我暂时跳脱科研的逻辑框架,感受到人类创造力的多样与无限。
在美术馆的展厅里,我静静凝望这些跨越世纪的艺术品,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受: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看似属于两个世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源于人类对真理与美的追寻。
04 感悟与收获:成长的印记
短短十天的行程,却足以成为我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学术舞台。从最初的忐忑,到逐渐敢于开口交流,再到收获真诚的学术反馈,我切身体会到了“成长”的意义。


这段旅程让我更加坚信:作为科研工作者,只有把目光投向世界,才能拓宽思路;只有勇敢地走上舞台,才能锻炼自信;只有用心建立交流与合作,才能收获连接。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在新西兰获得的勇气与启发,在科研中继续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撰稿|周沁萱
策划|陈悦琳
责编|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