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ID-19疫情快讯 ·
■3月16日,Moderna公司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在美国启动1期临床试验,首位参加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已经完成疫苗接种。这项1期临床试验由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资助进行。mRNA-1273由Moderna公司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疫苗研究中心(VRC)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它编码融合前稳定形式的刺突蛋白(S蛋白)。刺突蛋白是冠状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介导冠状病毒进入细胞。以往研究表明这一蛋白比较容易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
这项1期临床试验旨在检验mRNA-1273的安全性,以及探索可能激发有效免疫反应的疫苗剂量,将有45名年轻、健康的志愿者接受剂量为25 µg,100 µg或250 µg的mRNA疫苗。志愿者将接受两次疫苗接种,之间相隔28天,在第二次疫苗接种之后,他们将接受为期12个月的随访。目前,Moderna公司在积极为潜在的2期临床试验做准备。
(参见:https://www.modernatx.com/modernas-work-potential-vaccine-against-covid-19)
· COVID-19流行病学研究 ·
■3月16日,帝国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机构合作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Substantial undocumented infection facilitates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流动性数据,网络化的动态人口模型和贝叶斯推断,同时结合在中国境内已报告的感染情况,推断出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关键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未记录病例的感染率及其传染性。该研究发现,在2020年1月23日旅行限制之前,所有感染中有86%没有记录(记录的病例占总感染人数的14%)。按人均计算,未记录病例感染的传播率为记录感染病例的55%,但由于未记录病例人数较多,因此79%的已记录病例的感染源是未记录病例。未记录但具有传染性的病例所占比例是决定呼吸道病毒大流行潜力的关键流行病学特征。这些未记录的感染通常表现为轻度、有限或无症状,因此难以识别。与其他情况相比,容易造成更大比例的人群感染病毒。这些发现解释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地理上的迅速传播的原因,并表明对该病毒的遏制将具有挑战性。
总而言之,该研究的发现强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严重性和大流行潜力。2009年的H1N1大流行性流感病毒也引起了许多轻度病例,迅速在全球传播,并最终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目前,有四种流行的冠状病毒株正在人类中传播(229E, HKU1, NL63, OC43)。如果新型冠状病毒遵循2009年H1N1大流行性流感的模式,它将继续在全球传播,并成为人类群体中第五种地方性冠状病毒[1]。
■3月14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所的秦川课题组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上发表了未经同行评审研究论文,题为"Rhesus macaques can be effectively infected with SARS-CoV-2 via ocular conjunctival route",该研究确定了模型动物恒河猴可通过眼结膜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人员通过眼结膜为恒河猴进行单一途径的病毒接种,从而确定感染的确切途径。这个结果提示眼结膜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中,病毒载量可以在几个与鼻泪系统相关的组织中检测到,特别是结膜、泪腺、鼻腔和咽喉。
研究者称,这一研究结果与病毒通过结膜途径进入宿主的解剖学特征高度一致。目前,人们主要通过戴口罩抵御新型冠状病毒,这种方法主要保护鼻粘膜和口腔粘膜,而暴露于环境中的眼结膜容易被忽视。呼吸道病毒可引起感染患者眼部感染,进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暴露的粘膜和无保护的眼睛增加了SARS-CoV或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这一结果表明,提高眼睛保护意识是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洗手,在与患者密切接触或拥挤的地方戴防护眼镜,特别是对临床医生。只有切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预防COVID-19的传播[2]。
■3月13日,medRxiv预印平台发表了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等的题为“Inferring the number of COVID-19 cases from recently reported deaths”的文章。文章通过人口中最新报告的死亡病例数来估计COVID-19病例的数量。文中利用算法对最近报告的首例COVID-19死亡的三个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进行了预测。为了将预测结果与这些国家实际报告的病例进行比较,预测一直进行到3月4日。在所有三个国家中,实际报告的病例数均在模拟的50%间隔内,意大利(中位数:1294;QI50%:[390;3034];报告:2037),法国(中位数:592;QI50%:[177;1705];报告:190)和西班牙,(中位数:202;QI50%:[95; 823];报告:202)。
文章结论指出,当单例死亡发生时,该人群中可能已存在数百至数千例病例。在这一点上,通过接触者追踪对COVID-19进行遏制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同时考虑其他应对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停课、自我隔离等拉开距离的措施可能更能减轻疫情蔓延[3]。
■3月12日,SSRN预印平台发表了波士顿儿童医院等的题为“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ransmission Rate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An Initial Assessment in Two Spatial Scales”的文章。文章指出,先前的研究支持了一种流行病学假设,即寒冷和干燥的环境会促进飞沫介导的病毒性疾病的生存和传播,而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会减弱病毒的传播(例如流感)。但是,尚未确定温度和湿度在COVID-19传播中的作用。该团队研究了中国各省市之间COVID-19基本再生数的空间变异性,并表明仅靠环境变量并不能解释这种变异性。文章指出,在2月中下旬传播率急剧下降可能是由于在中国实施了严格的非药品干预措施。该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仅天气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病例数减少[4]。
■3月12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肺科医院的科研人员在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表题为“Effects of Chinese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ffus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China”的文章。研究人员从中国各省卫健委网站上的累计确诊病例数据中,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了累计确诊患者的增长速度,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增长速度(即新增病例数的比率)达到最大值(Speedmax)的时间。比较中国不同地区Speedmax的不同时间,研究人员计算了不同地区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的日期。
该研究结果显示,四次模型显示出最佳拟合。除河北、黑龙江、海南、贵州和湖北外,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地区,感染速度都达到了Speedmax,并在14天内开始下降。稳定期数目与迁徙指数显著相关。但是,从其他地区到湖北的距离以及稳定期的数量对一个省或地区到达Speedmax的时间影响不大。文章称一旦实施了严格的干预策略,COVID-19的扩散和恶化就会在中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抑制。研究表明,中国策略在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扩散和恶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战略为其他国家控制COVID-19的流行提供了经验和指导[5]。
■3月12日,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表了来自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研究团队的题为“The effect of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reduce social mixing on outcome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Wuhan, China”的文章。该文章通过量化控制措施对武汉市人口接触方式的影响,以评估其对疫情进展的影响。在根据年龄结构的流行病框架中,研究人员纳入了根据武汉市本地和国际输出病例数据拟合的传播模型的流行病参数的最新估计值。此外,该文章研究了病例的年龄分布。该文章还模拟了分阶段复工的控制措施的解除,及在潜在暴发的不同阶段复工的影响。该文章认为,社会交往模式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在2020年年中将感染数量减少92%(四分位数范围:66-97%)。将这些措施一直维持到四月有利于减少峰值的高度、2020年年中的总体流行规模以及复工后出现第二个高峰的可能性。该文章解释称,如果武汉的控制措施持续到4月份,则有可能分别减少和推迟该流行病的流行程度和高峰。文章也表示其分析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包括R0估计值和传染性持续时间的较大不确定性[6]。
参考文献:
[1] Li R, Pei S, Chen B, et al. Substantial undocumented infection facilitates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Science 2020:eabb3221.
[2] Deng W, Bao L, Gao H, et al. Rhesus macaques can be effectively infected with SARS-CoV-2 via ocular conjunctival route. bioRxiv 2020:2020.03.13.990036.
[3] Jombart T, van Zandvoort K, Russell T, et al. Inferring the number of COVID-19 cases from recently reported deaths. medRxiv 2020:2020.03.10.20033761.
[4] Poirier, Canelle and Luo, Wei and Majumder, Maimuna and Liu, Dianbo and Mandl, Kenneth and Mooring, Todd and Santillana, Mauricio,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ransmission Rate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An Initial Assessment in Two Spatial Scales.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552677
[5] Wang X, Tian W, Lv X, et al. Effects of Chinese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ffus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China. medRxiv 2020:2020.03.10.20032755.
[6] Prem K, Liu Y, Russell T, et al. The effect of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reduce social mixing on outcome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Wuhan, China. medRxiv 2020:2020.03.09.20033050.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来源 | iNature,药明康德
编辑 | 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