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科研快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进展(三十二)
科普系列/2020.03.03

1. COVID-19疫情快讯3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对疫情情况介绍道:“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例,连续3天保持个位数,新增疑...

1.  COVID-19疫情快讯

3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对疫情情况介绍道:“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例,连续3天保持个位数,新增疑似病例68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重症病例减少36例。近一周,武汉、湖北和全国确诊病例治愈率均持续上升,全国治愈出院比例达到52.1%,说明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医疗救治效果明显,救治压力正在减轻。下一步,要全面应对复工复产和国外病例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风险,继续以湖北省和武汉市为工作重点,基于风险导向,坚持分区分级、科学应对。” 

对于海关总署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出入境旅客的安全,最大化的防控疫情的问题,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司长林伟回答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总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卫生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科学采取严格的口岸防控措施,内防输出、外防输入,坚决遏制疫情通过口岸传播扩散。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1. 密切监测疫情;2. 全面启动了健康申报制度;3. 严格开展出入境检疫;4. 强化联防联控机制。

另外,对于网络上有传言说一些韩国人来中国躲避疫情的问题,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回答道:“国家移民管理局对最近这一段时间中韩人员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2月23日,韩国政府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等级提升到最高级。从23号到现在,我们统计来华韩国公民入境的数量,日均是1300人。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航班满座的情况与疫情发生以后各个航空公司压缩了航班的数量有关,由于航班数量的减少导致机票紧张。从韩国来华的人数虽略有增加,但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我们也一直在监测这个动向。从近期自韩国入境人员的成分看,主要以中国的内地居民为主,占到约七成,增加的人员数量当中比例也主要是内地居民居多。目前没有发现有大量的韩国人涌入我国的情况。”

2. COVID-19生物学研究进展

2月28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秦川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共同通讯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感染2019-nCoV的hACE2转基因小鼠研究病毒的致病性。在感染2019-nCoV的hACE2小鼠中观察到了体重减轻和病毒在肺中复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是间质性肺炎,肺泡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巨噬细胞聚集。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病毒抗原。在感染2019-nCoV的野生型小鼠(没有转hACE2)中未发现该现象。该研究阐明了2019-nCoV在hACE2小鼠中的致病性,并满足了Koch的假设,该小鼠模型可促进针对2019-nCoV的疗法和疫苗的开发[1]。

3. COVID-19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2月27日,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和南开大学饶子和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药物筛选技术。该技术将蛋白质结构、计算机模拟和高通量筛选相结合,用于快速鉴定靶向COVID-19主要蛋白酶(Mpro),抑制病毒复制的化合物。目前,该论文已提交到预印本网站bioRxiv。该团队先前通过计算机模型辅助的方法鉴定出一种可以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和MERS-CoV)Mpro蛋白活性的化合物N3,可以作为病毒药物靶点。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运用相似的计算机模型分析发现,N3也是COVID-19病毒的不可逆抑制剂,作用十分明显。随后,科研人员将N3与体外表达获得的新冠病毒Mpro蛋白共孵育,分析了Mpro/N3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新冠病毒Mpro/N3复合物以对称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包括两个不对称单体,每个单体含有一个完整的Mpro蛋白多肽和N3分子。Mpro蛋白多肽共有3个结构域,N3化合物结合区域位于1号结构域和2号结构域之间的“裂沟”。

研究人员进一步用计算机模型筛选发现,血清素拮抗剂肉桂硫胺(Cinanserin)可以和新冠病毒Mpro的“裂沟”部位紧密结合,表明可以抑制新冠病毒Mpro蛋白活性,而有研究证明肉桂硫胺可以通过抑制Mpro降低SARS-CoV的体外复制水平。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判断药物对蛋白活性的抑制能力。运用该方法,该研究组共检测了超10000种药物对新冠病毒Mpro的抑制能力,这些药物多已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为天然药物。最终,7种药物将被用于后续的抗病毒检测[2]。

N3化合物与COVID-19 Mpro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其中氢键用黑色虚线表示,N3和蛋白质残基C145-A之间的共价键为紫色。

4.  COVID-19流行病学研究 

■Eunha Shim等人2月29日在medRxiv发表题为“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COVID-19 in South Korea”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covid19的发病率数据,估计了韩国的2019-nCoV再生数量为1.5(95%可信区间:1.4-1.6),这表明了疫情持续的传播,因此应实施社会隔离措施以迅速控制疫情。另外,韩国近期确诊人数激增,传播可以归结于几个源头,尤其是位于Daegu的一个教堂。教堂的相关活动加剧了疾病在韩国的传播[3]。

■2月28日,上海大学的赵春华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发表重要工作,在7名新冠肺炎患者中进行临床实验,其中包括1名危重症患者、4名重症患者和2名轻症患者,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能迅速、显著改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有效规避细胞因子风暴,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对于COVID-19肺炎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研究者认为静脉移植MSC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研究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了新思路[4]。

■2月25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布。方案制定者都是正在湖北救治第一线工作,以呼吸、重症、感染专业为主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抗病毒治疗方面:(1)强调小心应用抗病毒药物,因为目前只有少数抗病毒药得到了初步的临床验证;(2)增加推荐了法匹拉韦,但没有推荐利巴韦林;(3)疗程不超过10 d;(4)口服抗病毒药原则上单独应用,或只可与α-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应用;(5)不推荐使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目前临床试用的药物都是抗其他病毒或抗疟疾药物,利巴韦林曾在SARS患者中广泛应用,但始终未能得到确切有效的结果;之所以推荐法匹拉韦(某些冠状病毒产血凝酶)、磷酸氯喹,是因为已有临床初步试验证据。而瑞德西韦,尚需等待临床试验揭盲。

■而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目前依然存在争议,但经过专家的认真讨论,并投票表决做出了指导意见:虽然至今没得到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多数方案制定者认为临床有效(11/13),明确指征为:不建议应用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当患者出现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伴或不伴影像学迅速进展时,可以考虑应用。建议最高日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60 mg,疗程不超过7 d,注意个体化差异,反对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5,6]。

参考文献:

[1] Bao L, Deng W, Huang B, et al. 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bioRxiv 2020:2020.02.07.939389.

[2] Jin Z, Du X, Xu Y, et al.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virtual screening an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rapidly identify antiviral leads targeting COVID-19. bioRxiv 2020.

[3] Shim E, Tariq A, Choi W, Lee Y, Chowell G. 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COVID-19 in South Korea. medRxiv 2020:2020.02.27.20028829.

[4] Zikuan Leng,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CE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ChinaXiv :202002.00080

[5] 军队前方专家组.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 [J/OL]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 (2020-02-25)

[6] 施毅.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的亮点在哪里 [J/OL]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 (2020-02-26).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