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VID-19疫情快讯
■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对疫情情况介绍道:“除湖北以外,全国新增确诊病例5例,新增疑似病例128例,无新增死亡病例,重症病例减少25例。
随着医疗救治力量的加强和救治方案的优化,全国各地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病例不断增加。下一步,在按规范开展出院病例追踪管理和随访服务的基础上,将加强对出院病例的分析,总结相对成熟的诊疗方案和技术路线,为后续救治工作和相关国家疫情控制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撑。”
另外,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对于婴儿应该如何做好防护的问题,解答道:“因为婴儿不能佩戴口罩,容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风险,所以婴儿应该尽量避免外出。婴儿防护以被动防护为主,靠父母、家人和看护人员做好防护来间接防护孩子。疫情期间为尽可能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可相对固定一个看护人,看护人尽量不外出,第一要戴好口罩,第二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呼气。看护人在接触儿童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或者跟孩子交流玩耍之前都要清洗双手。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食的时候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尝试以及咀嚼食物再喂给孩子”。
■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等人在The 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Scientists are sprinting to outpace the novel coronavirus”的评述文章,介绍了科学界应对新冠病毒的努力,特别称赞了中国科学家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信息等贡献。
文章说,中国医生们在流感季迅速识别出新冠病毒,并通过全球科研网络与国际同行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信息等,这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加速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文章还说,中国有关部门在应对和防控本国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不但为其他国家在防控疫情上争取了宝贵时间,还为国际科学界共同应对这一疫情“铺平了道路”。
文章介绍,全球科学家正抓紧研究更好的检测、治疗、防控手段。此前世卫组织召集众多科学家出席的论坛已形成一份科研路线图,它将在2月底发布,其中会阐述相关规划,以帮助防控疫情、降低病亡率、将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等。
文章说,通过与各国政府、私营机构以及科学界中的伙伴开展合作,“我们会继续召集国际社会成员,寻找应对共同面临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同时该文章还指出,希望能够复制中国在抗疫取得的成果,并避免重复在应对埃博拉、SARS和禽流感时犯下的错误[1]。
2. COVID-19的流行病学研究
■2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的团队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上发表文章,对24名从南京市新冠肺炎(COVID-19)密切接触者中找到的无症状传染者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这些无症状传染者虽然本身症状整体轻微,只有5人出现了肺炎症状,但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到连续两次检测转阴的中位时间却是9.5天,意味着他们可能在这一“传染期”内,把新冠病毒(2019-nCoV)带给周围的人。其中有一例无症状传染者的传染期,长达21天,如果算上湖北旅行史的话,他的传染期可能高达29天。同时,这名患者导致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儿媳感染。
该团队分析的24名密切接触者,主要是这两类情况,一类是患者家人,另一类则是定义为在确诊患者症状出现前两天内,与患者距离不足两米,接触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人,可以通过行动轨迹寻找到这些人。这24人的症状大多轻微,没有人发展到严重肺炎的程度,因此治疗也主要以干扰素雾化吸入为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呼吸支持的使用都很少,而且有18人已经核酸检测结果转阴,9人已经出院。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还有6名无症状传染者在核酸检测一次阴性之后转阳,有一人甚至是连续阴性后才转阳。
整体来看,从他们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到连续两次检测转阴的中位时间是9.5天,这也就相当于9.5天的传染期。不过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由于流行病学调查本身有一定的不确切性,这个传染期时间可能是低估的,因而这些无症状传染者造成的影响,应引起重视。这些结果强调了通过病毒核酸检测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纵向监测的重要性[2]。
■2月25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茂团队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上发表重要结果,通过统计各地确诊人数和对应节点的气温,首次提出新冠肺炎的爆发与气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示病毒的传播存在最适温度。此前研究发现SARS-CoV能在22-25℃、湿度为40-45%的光滑表面存活5天以上,当温度升到38℃,而湿度为95%时,病毒较快失活。与新冠病毒相似的MERS-CoV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能在固体表面和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目前,尚未有针对气候与新冠病毒传播的关系研究。因此,研究者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月4日间,各省市和海外多国新冠肺炎的每日新增人数,并记录各地2020年一月份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据此使用限制立方函数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来拟合日确诊对数值(lgN)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发现日确诊人数的对数值(lgN)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峰值lgN对应的平均温度为8.72℃,最低温度6.70℃,最高温度12.42℃。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确诊人数增加0.83人;在高温组单因素模型中,最低温度每升高1℃日确诊减少降低0.86人。
文章初步归纳总结出新冠肺炎传播与气温的关系,提示新冠病毒爆发存在较低的最适温度,这可能也是爆发源出现在武汉的原因之一。随着春暖花开,气温进一步升高,大部分地区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对于较为寒冷的北方,回暖也可能意味着疫情的再次抬头[3]。
■2月24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的钱文峰团队在预印本杂志Preprints发表题为“Asians and Other Races Express Similar Levels of and Share the Sam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SARS-CoV-2 Cell-Entry Receptor”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包括TCGA(癌症基因组图谱)在内的大量癌症基因组研究数据库中人类不同组织ACE2受体表达水平比对,发现与其他种族相比,亚洲人中ACE2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其表达却与年龄呈正相关。这解释了老年人易感新冠病毒的原因,并提示其余各国对于新冠病毒不要掉以轻心,应团结一致共抗病毒。
首先作者发现ACE2受体表达数量在中老年人类中与年龄呈正相关,基本年龄每增长10岁,ACE2受体的表达量就增长20%。该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老年人更易感2019-nCoV,而性别与ACE2表达无关。作者也同时对包括胃癌、结肠癌以及肾癌样本中的ACE2表达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与肺腺癌一致,同样没有出现亚洲人种高表达的情况。这些结果反对了之前有研究者限于样本数量,通过单一亚洲样本作出的ACE2受体亚洲人表达数可能更高的推断。本文研究者认为亚洲人体内ACE2表达数量相较于其他种族并无特异性的升高,同时也不存在ACE2的种族特异性突变。包括SARS在内的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国频发的原因可能与冠状病毒的动物宿主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4]。
■2月24日,来自上海交通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在线发表题为"Compar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SARS-CoV-2) receptor ACE2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分析了ACE2的编码区遗传变异和可能影响ACE2表达的eQTL 变异,对不同人群中ACE2的遗传变异特征进行比较。
数据表明,尚无直接证据支持不同人群中存在抵抗冠状病毒S蛋白结合的ACE2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分布及其等位基因频率的数据可能有助于ACE2的进一步功能研究,包括ACE2在急性肺损伤和肺功能中的作用,以及重症和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遗传基础研究。东亚人群中ACE2相关eQTL变异具有更高的等位基因频率,这可能提示不同人群在类似条件下对2019-nCoV/COVID-19存在不同易感性或不同的感染后反应[5]。
■2月23日,医学预印本杂志medRxiv上发布了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团队题为“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n the epidemics dynam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ARS-CoV-2 outbreak in Shanghai, lessons learned for metropolis epidemics prevention”的研究,专家组对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确诊COVID-19的265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特征分析,回顾性描述和评估了疾病控制和预防措施对上海2019-nCoV爆发流行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影响,并总结了大都市流行病预防的经验教训,研究指出,在大都市疫情发生早期严格控制传播率,可以迅速遏制疾病的传播。疫情具有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的第一阶段和本地病例占50%以上的第二阶段的特点。
自2月5日以来,新增病例逐渐减少,而湖北省外地区尤为明显。上海新增病例也出现了同样的下降趋势,自2月4日以来增速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2月19日,共确诊COVID-19病例333例,其中无湖北省出行史的COVID-19病例所占比例超过50%。大多数COVID-19重症病例在发病14天内病情迅速发展,且在出现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之前,会有多个全身性实验室指标异常,表明在出现明显的呼吸异常之前就已经有其他器官受累。作者认为,除了呼吸系统外,也应该关注患者其他器官功能的变化。专家得出结论:疾病流行初期,在大城市采取严格措施,控制传播速度,可迅速阻止疾病的传播,控制本地集群则是防止输入性病例暴发的关键。文章同时指出严重患者并发的细胞炎症风暴,提示临床关注患者其他器官功能,而不是仅仅呼吸系统[6]。
参考文献:
[1] Ghebreyesus TA, Swaminathan S. Scientists are sprinting to outpace the novel coronavirus. The Lancet.
[2] Hu Z, Song C, Xu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4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ith COVID-19 Screened among Close Contacts in Nanjing, China. medRxiv 2020:2020.02.20.20025619.
[3] Wang M, Jiang A, Gong L, et al.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 medRxiv 2020:2020.02.22.20025791.
[4] Ying Chen KS, Wenfeng Qian *. Asians and Other Races Express Similar Levels of and Share the Sam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SARS-CoV-2 Cell-Entry Receptor. Preprints 2020:2020020258.
[5] Cao Y, Li L, Feng Z, et al. Compar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SARS-CoV-2) receptor ACE2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Cell Discovery 2020:6:11.
[6] Lu H, Ai J, Shen Y, et al.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n the epidemics dynamic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ARS-CoV-2 outbreak in Shanghai, lessons learned for metropolis epidemics prevention. medRxiv 2020:2020.02.19.20025031.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