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nCoV疫情快讯
■ 2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解读了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贺青华表示,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从更有效地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统筹考虑基层实际工作需要,具体有四方面的调整:
一、增加了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的阐述,既便于基层防控人员掌握其传播的特点,又便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自我防护手段。
二、提高了传染源发现的敏感性,调整了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描述和判定原则,发现传染源的可能性和敏感性提高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三、加强了潜在传染源的管理措施,切实减少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可能,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医学观察,强调了无症状的感染者原则上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四、减轻了基层对疑似病例报告的工作压力。
贺青华表示,国家卫建委将继续在科学研判疫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方案。
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发布会介绍:“在武汉,在重症治疗过程中,对专业人员资源的需求缺口是比较大的。武汉地区医护人员,特别是重症医护人员已长期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身心疲惫。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武汉的援驰力度在不断加大,总的医护人员驰援力量已经11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都是重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同时我们还有全国最强的、水平最高的重症救治的专家团队。”另一方面,“除武汉以外的一些地市,医疗资源和病人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所以我们现在建立了16个省支援武汉以外地市的一一对口支援关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病人的救治工作。”
■ 2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冠病毒临床护理委员会成员J Kenneth Baillie博士和他的同事在《柳叶刀》上发表评论,指出目前的临床证据并不支持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损伤。对已发表的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目前没有临床数据证明皮质类固醇在治疗由于RSV、流感、SARS和MERS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时,能够为患者带来净收益。现有的观察性数据显示在治疗流感患者时,皮质类固醇疗法会提高死亡率和次级感染率,在治疗SARS和MERS感染时,皮质类固醇可能抑制患者的免疫反应,从而影响病毒的清除。总体来看,没有特别证据指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能够从皮质类固醇治疗中获益,他们反而更有可能从这类疗法中受害。因此,评论的作者总结认为,皮质类固醇疗法不应常规用于治疗新冠病毒导致的肺部损伤或者休克。在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28日发布的临床护理指南中也明确指出,除非有特别原因,不建议常规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治疗病毒性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2月5日0时,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但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经过前期的临床用药经验,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各个地方均传来了好消息。
■ 为支持中国缓解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而进行的努力,ACS出版社(ACS Publications)将冠状病毒相关文章合集组成了一期虚拟专刊,免费开放阅读。化学在理解病毒结构、发病机制、疫苗的分离和治疗以及基础研究人员、病毒学家和临床医生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该专刊旨在为研究者概述化学在理解和控制冠状病毒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专刊将至少开放至2020年4月。专刊文章来自以下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 Chemical Biology, ACS Infectious Diseases, Biochemistry, Chemical Review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链接:https://pubs.acs.org/page/vi/chemistry_coronavirus_research
■ 2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于本月11日和12日在日内瓦举办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以协调全球科研力量,确定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重点,尽早找到诊疗方案和有效疫苗。
据介绍,这一论坛由世卫组织和“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组织”共同举办。它将汇集来自全球的知名科学家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各国卫生部门、研究资助机构等人员,探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以及病毒诊断、治疗和疫苗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
与会者还将讨论病毒来源,共享生物样本和基因序列,并在现有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知识缺口和研究重点,以加快科学研究和最急需医疗产品的开发,最大限度减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
这一论坛预计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制定一个全球研究议程,确定优先事项和框架,以指导优先开展哪些项目。世卫组织认为,这样可以促进更有效的投资、高质量的研究以及全球研究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
“利用科学力量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世卫组织正在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将科学界聚集在一起,确定研究重点并推进进展。”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说:“了解这一病毒及其宿主、传播和临床严重程度,然后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控制疫情、减少死亡和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影响至关重要。”
2. 2019-nCoV流行病学研究
2020年2月7日
■ 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德国联邦国防军微生物研究所和和慕尼黑施瓦宾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从症状轻微的患者那里获得鼻咽拭子样本,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也可以从这些样本中分离出。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即使是有轻微或早期感冒症状(喉咙痛,鼻窦炎的迹象,轻微不适而无发烧)的患者也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研究也发现了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仅在肺部复制,而且也在鼻子、喉咙和肠道中复制。他们的数据正准备在一家科学期刊上发表。
(请参见:https://www.charite.de/en/service/press_reports/artikel/detail/novel_coronavirus_infectious_virus_detected_in_the_nose_and_throat_of_patients_with_mild_symptoms/)
■ 2月7日,来自武汉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的论文,该论文研究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的临床差异。
为了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性肺炎NCIP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研究组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确诊为NCIP的138例连续住院患者的单中心病例系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3日。
138例NCIP住院患者中,男性75例(54.3%),中位年龄56岁。其中40例(29%)医务人员和17例(12.3%)非NCIP住院患者怀疑因院内传染而被感染(与医院相关的传播或感染尚不能得到确定的证明)。40例被感染医务人员中,有31人(77.5%)曾在普通病房工作,7人(17.5%)曾在急诊室工作,2人(5%)曾在重症监护室(ICU)工作。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136例,占98.6%),疲劳(96例,占69.6%),干咳(82例,占59.4%)。较少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共有14名患者(10.1%)在发烧和呼吸困难前的1-2天出现腹泻和恶心的症状。97例(70.3%)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80例(58%)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5例(39.9%)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扫描显示所有患者的肺部都有斑片状影或磨玻璃样影。大多数患者都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124例,占89.9%),也有很多患者接受抗菌治疗(莫西沙星89例,占64.4%;头孢曲松34例,占24.6%;阿奇霉素25例,占18.1%)和糖皮质激素治疗(62例,占44.9%)。36名患者(26.1%)因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2例,占61.1%;心律失常16例,占44.4%;休克11例,占30.6%)而被转到ICU。
首发症状至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5.0天,入院时间为7.0天,至ARDS的中位时间为8.0天。与未转入ICU的患者(102例)相比,转入ICU的患者(36例)年龄较大,中位年龄分别为66岁和51岁;更有可能伴基础共病,其中高血压占58.3%,糖尿病占22.2%,心血管疾病占25.0%,脑血管疾病占16.7%,而未转入ICU的患者上述共病占比分别为21.6%、5.9%、10.8%和1.0%;转入ICU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咽痛、头晕、腹痛和厌食等症状。
转入ICU的患者与未转入ICU的患者相比,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上亦存在许多差异,包括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以及D-二聚体、肌酸激酶和肌酸水平较高。从症状出现到ICU入院的平均时间为10天。转入ICU的36例患者中,4例(11.1%)接受了高流量氧治疗,15例(41.7%)接受无创通气,17例(47.2%)接受有创通气。13例患者接受了加压素治疗,2例接受了肾脏替代治疗。截至2月3日,36名ICU患者中,11人仍在ICU,9人出院回家,10人转到普通病房,6人死亡。
其中,47例患者(34.1%)已出院,6例患者死亡(总死亡率4.3%),其余患者仍在住院治疗。47例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请参见:doi:10.1001/jama.2020.1585)
■ 2月7日,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单位的研究者在《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评述文章,为新生儿确诊提供策略。文章指出,新生儿感染诊断应满足以下要求:
1.至少有一种临床症状,如体温不稳、活动过少、进食不良或呼吸急促;
2.胸部X光片有异常,包括单侧肺或双侧肺出现毛玻璃样浑浊;
3.有家人或看护人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或与未知病人密切接触。所有可能或经确诊的感染新生儿都应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立即执行标准治疗及预防措施,包括胸部X光检查,提供呼吸系统支援等。(请参见:https://doi.org/10.1016/S2352-4642(20)30040-7)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