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nCoV疫情快讯
■ 截至2月12日中午,在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trials.gov,通过检索“新型冠状病毒”或“2019-nCoV”,我们可以查到97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临床研究,其中以治疗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共有74项。在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暴发时开展试验,研究者不仅要应对混乱且不断变化的环境,甚至还要面对充满恐慌和缺乏信任的民众。另一方面,研究者要争分夺秒,需要在疫情结束前完成试验。这些临床试验涉及的疗法或药物中,既有在研药瑞德西维、抗疟老药氯喹,也有传统中医药如双黄连口服液和太极拳(应用于出院后的康复试验),甚至还有宫血干细胞和粪菌移植。
■ 2月11日晚,钟南山院士通过央视回应了近日媒体报道“钟南山的最新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的问题。表示:这篇文章是一个预印版,预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按照预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给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在预印版里面的潜伏期,我们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口述来记录下来的,我们根据患者讲述过接触传染源时间以及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进行计算,最长的是24天。但实际上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说1099例中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既往其他疾病也有先例,如狂犬病。我们的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潜伏期的中位数是4天,此外,我们在这篇文章即将报道四分位间距,分别是2天与7天(即差距为5天),其更加科学地反映人群的总体情况。
王贵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表示,“这个病毒总体来说传染性是比较强的,15秒接触造成传播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没有防护,局部病毒量又很高,不在于多长时间,一句话工夫飞沫就可能到了,你就被感染了。别说15秒,2秒也会造成传染,所以防护很重要。”另外,他建议,“吃饭要迅速,不要扎堆聊天,要缩短没有口罩保护的时间”。关于核酸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的原因,王贵强表示:第一个因素是检测技术的敏感性问题,就是检测技术本身。一是检测手段的特异性、敏感性是不是足够好;二是操作过程中是不是非常规范,采集标本也是很有学问的。所以,在第五版诊疗方案里,我们建议改成鼻咽拭子,原来只是说咽拭子。目前,从呼吸道传染病看,鼻咽拭子的检测阳性率更高一些,包括甲流、乙流,都是以鼻咽拭子检测为主。
第二因素是疾病本身。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的传染病,病毒大部分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所以上呼吸道的病毒量相对可能比较多。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感染肺,大量病毒在肺里繁殖释放,导致肺部炎症。这时上呼吸道的病毒量有可能就少了,因为呼吸道黏膜本身有一定的免疫状态,天然免疫发挥作用,上呼吸道检测有可能就是阴性。这个时候下呼吸道标本的检测,阳性率一定是高的。但是,刚得病时,下呼吸道不一定能检测出来,要等出现肺炎、咳嗽有痰,它的阳性率一定是高的。这是疾病本身特点决定的。
在2月11日召开的湖北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山东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张韬表示,目前正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执行,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对于普通患者,医疗队采用了中西医并重的诊疗方法,中药诊疗方法在疾病早期介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存在基础性病症的老年患者病情易发展为重症与危重症,须加强基础性病症治疗。对于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须有效识别并进行插管等呼吸治疗。另外,据媒体报道,李兰娟院士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初显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李兰娟院士表示,这些危重症患者体内均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通过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清楚了炎症因子,消除细胞因子风暴,从而使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提升了血氧饱和度。另外,这些病人的肠道微生态往往是紊乱的,李兰娟院士称,必须采取微生态平衡的治疗方法,做肠内营养,补充微生态调节剂,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减少细菌移位导致的继发感染。
2月10日晚,深圳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单人份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宣布获得成功。据报道,本次研发的化学发光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类型,血液样本采集便捷,一般血液样本含毒量低或者不含病毒,可以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省去样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22分钟即可得到检验结果,操作简单,能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同时也能极大缓解当前巨大的临床诊疗压力。
2. 2019-nCoV Lancet及其子刊文章快讯
■ Lianhan Shang等人2月11日在Lancet发表通信文章。文章中表示,由于当前证据的方法学局限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仍存在争议。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确实存在继发感染、远期并发症和排毒时间延长等风险。但是,对于重症患者,大量炎性因子导致的肺损伤可能会造成疾病快速进展。对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 使用糖皮质激素前需仔细权衡利弊
• 慎用糖皮质激素,应主要用于重症患者
•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因各种原因已经存在低氧血症或由于慢性疾病已经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应更加谨慎
• 剂量和疗程:中小剂量(≤ 0.5-1 mg/kg/d 甲泼尼龙或同等剂量),短程(≤ 7 日)。
皮质类固醇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作者们反对皮质类固醇的广泛使用,并建议对患有2019-nCoV肺炎的危重病人,应谨慎使用低至中等剂量的短期皮质类固醇[1]。
■ Cabrini Luca等人2月11日在Lancet发表评论,就新冠肺炎院内感染问题,作者指出应用头盔作为无创通气接口。由于冠状病毒可通过液滴传播,因此在医院的插管或支气管镜检查等过程中的雾化吸入可能会增加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暴露感染风险。因此,在病毒大流行感染过程中,无创通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
为安全考虑,研究组建议,大流行期间面对病毒性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时,应采用头盔,避免使用面罩作为无创通气接口[2]。
■ Shimizu Kazuki 2月11日在Lancet发表评论,谈及日本媒体在几次事件中的表现,批评了在本次疫情中出现的假新闻以及新闻报道中的种族歧视现象[3]。
■ Bastola, Anup等人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通信,讨论尼泊尔目前唯一的一例新冠肺炎。文章详细地阐述了病人的症状、感染过程以及确诊的过程[4]。
参考文献:
[1] Shang L, Zhao J, Hu Y, Du R, Cao B. On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s for 2019-nCoV pneumonia. The Lancet 2020
[2] Cabrini L, Landoni G, Zangrillo A. Minimise nosocomial spread of 2019-nCoV when treating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Lancet.
[3] Shimizu K. 2019-nCoV, fake news, and racism. The Lancet 2020.
[4] Bastola A, Sah R, Rodriguez-Morales AJ, et al. The first 2019 novel coronavirus case in Nep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