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对人才政策的改革起步较早,在这里高精尖人才能够获得资金资助,进修培养等相关政策的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对于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招聘以及研究方向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有利于科研人员尽快地做出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钟国才于《飞越广东·特区40年》

为展现广东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深圳、珠海、汕头的党委宣传部和广播电视台,从8月2日起连续五周每周日12:00在广东卫视、广东新闻频道、深圳财经生活频道等综合频道并机直播一小时《飞越广东·特区40年》大型系列节目,全面回顾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的翻天覆地巨变历程,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上厚礼。首期节目中记者走进深圳湾实验室,在这里探寻深圳特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我手上拿的是一篇学术论文,它在全国率先全面阐释了新冠病毒与SARS动态识别机制的差异,这对于设计快速检测手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记者手中拿的学术论文,正是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量子生物课题组近期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点击阅读
《科研动态 | PNAS!量子生物学课题组发表最新成果,深入阐释新冠病毒棘突蛋白识别机制》
)。自新冠疫情以来,实验室前后有14名PI参与新冠科研攻关专项,提交了22个科研项目。经过数月的预研,在新药研发、病毒测序、药物筛选等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截至7月底,实验室已在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bioRxiv等预印本平台发表论文4篇,有多篇论文在投,并已提交PCT专利申请一项,美国专利申请一项。


本次报道,记者采访了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钟国才博士(点击阅读
《【人物 | 钟国才】回国!在深圳湾实验室感受深圳速度!》
)。归国后,钟国才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起了科研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与团队每天加班过凌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科研人的“深圳速度”。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获得的ACE2-Ig蛋白,或可高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包括SARS病毒、新冠爆发后分离的穿山甲冠状病毒等,对当前乃至未来的疫情都可能有用。

在深圳湾实验室,像钟国才这样的科研奋斗者们随处可寻。学术领军的院士专家,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深圳湾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们以“初心引领”攻克科研难关,以“拓荒精神”托举健康中国梦,用“深圳速度”描绘美好未来。在特区40年的恢弘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深圳的奇迹故事。
资料提供 | 科研部
撰稿 | 鍮 鍮
编辑 | 白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