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及课题组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深圳市建设世界一流的生命信息和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的国家战略,将凝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精英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建成国际一流的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平台和创新体系。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得若干世界级的重大原创成果;开展产学研医用创新转化研究,实现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跃迁;全力以赴建设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力争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课题组组长介绍:彭旗宇研究员,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深圳湾实验室-中大七院分子影像中心负责人。在现代核医学的发源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医用正电子发射成像系统(PET)研发16年,任终身科学家。累计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PET成像技术相关专利6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1)新一代PET技术及系统研究(包括超高灵敏度宽景PET、亚100ps时间分辨率TOF-PET、亚毫米分辨率PET、穿戴式脑部PET、质子及重离子精准治疗on-beamPET等)。(2)PET成像在癌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课题组启航学者简介:谢思维博士,深圳湾实验室启航学者、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PET技术奠基人T. F. Budinger院士课题组交流学习近两年,展开对超高飞行时间分子影像PET探测器技术的研究。参与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项、其他各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等顶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34项,并有部分专利已成功转化。
课题组研究方向:PET等高端分子影像系统的研发,涉及核物理、材料、电子、机械、软件、放射药物、医学临床等多个领域。
(1)高性能分子影像系统探测器、电子系统和系统研发
高性能闪烁晶体、半导体探测器、新光电探测材料(例如,钙钛矿等)、新型探测器设计和加工技术(例如,光子晶体、高反膜系等)的研发;高解码精度、高DOI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PET探测器的研发。
高密度、高精度、高时间性能电子学系统的设计。高性能伽马相机、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发及应用研究;基于新型探测器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新一代分子影像系统验证原型机的设计、集成和测试。
(2)新型分子影像系统的仿真设计、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研究
超宽景TOF PET的3D图像重建算法的设计和基于GPU、FPGA或计算机集群的实现;穿戴式PET的实时动态图像重建算法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低剂量(低灵敏度)PET的图像重建算法研究;PET图像特征提取。新型分子影像系统验证原型机的仿真、图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