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频共振的进程中,深圳湾实验室以党建为引领,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普动能,构筑起“党建红”与“科技蓝”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5月14日,实验室党群部和肿瘤所党支部联合科研部、神经疾病所和粤港澳创新中心党支部,以两项特色举措为支点,推动实验室科研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力。

“科学副校长”上岗:播种科学火种,点亮成长之路
在光明区长圳学校的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第一课”拉开帷幕——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党员褚婷婷同志正式受聘为该校科学副校长。作为深耕生物医学领域多年的青年科研骨干,褚婷婷同志以“求索无界,智驭未来”为题发表就职演说,用自身“从普通院校到顶尖学府、从实验室到科研前沿”的成长轨迹,诠释“人生是探索曲线而非直线”的奋斗哲学。

授课中,她分享了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攻克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难题的经历,以“经过数不清的失败后,仍不放弃,终于成功筛选出降解Tau蛋白的多肽”的实例,向师生传递“科研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精神为指引,寄语莘莘学子永葆好奇心、修炼跨学科思维、厚植家国情怀。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演讲,如同一粒科学火种,点燃了青少年“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探索热情。
据悉,科学副校长机制后续将依托实验室资源,为长圳学校定制“沉浸式科研体验计划”,涵盖DNA提取实验、细胞显微观察等前沿科技实践,让学生在“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训练中,近距离感受科研魅力。
“社区科技委员”就位:深耕科普生态,构筑创新共同体
与此同时,长圳社区迎来一位特殊的“科技管家”——党群部和肿瘤所党支部青年委员、助理研究员汪伟博士受聘担任社区科技委员。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实验室科普工作从校园向社区延伸,构建起“科研机构—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普生态。

汪伟博士表示,将以“科技惠民”为宗旨,聚焦居民关切的健康科普、青少年科创启蒙等领域,策划“实验室开放日”“科普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例如,针对社区青少年群体,拟开设“AI与生命科学”等主题工作坊,通过互动式体验激发创新潜能;面向中老年居民,将开展“肿瘤防治科普行”,用科研视角解读健康密码。
党建赋能:在深度融合中践行科技报国初心
两项举措的背后,是深圳湾实验室“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反哺科普”的战略布局。党群工作部负责人指出,通过将科研骨干输送至教育、社区一线,既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价值升华。这种“从实验室到校园、从科研成果到科普产品”的转化链条,既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科研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使命担当。
当前,实验室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党建+科研+科普”协同机制,通过组建“党员科普先锋队”、打造“科普示范基地”等举措,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正如褚婷婷在演说中所言:“未来值得奋斗”,在党建引领下,实验室正以科研科普双轮驱动,为培育“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时代新人、构筑“创新活力迸发、科学氛围浓郁”的社会生态,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实验室力量”。
供稿 | 党群工作部 范得国
编辑 | 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