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长文解读深圳湾实验室创新机制

2021.09.30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深圳基础研究正在发生变化

9月27日—29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第十届大湾区巡讲活动走进深圳湾实验室,程津培、顾东风、马志明、杨玉良等近20位两院院士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交流与互动。

在交流互动中,院士专家们对深圳探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以深圳湾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产业化重镇的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正在发生变化,科技创新的重心已转移到源头创新上。

1.png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院士

“来深圳每次我都很激动,这在于深圳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院士表示,制约基础研究的因素往往不是经费,而是思想,深圳的优点在于思想解放。大湾区发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他相信深圳马上就会腾飞。就像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在起飞的初期主要是强调技术,但技术与世界前沿差距不是非常大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对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圳的基础研究正在发生变化,当然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在内的诸多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开展基础研究夯基工作,可以预言深圳一定有很好的未来,思想越解放,知识的创造就会汹涌而来。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向在座的院士专家介绍说,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厚植创新发展土壤、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技创新驱动基础有力夯实。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而今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微信号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国家发改委首次系统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并以正式通知的形式下发全国。这种罕见的方式,凸显了国家有关方面对深圳创新探索及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深圳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的高度重视。

当前,深圳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力基础研究,领跑原始创新。深圳基础研究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介绍,光明科学城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着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贡献深圳力量。目前,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和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4类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包括9个大科学装置、10个机构平台、2个省级实验室、两所研究型大学,各类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

走进深圳湾实验室的任意一层楼,你都能看见类似的场景——摆满了各类生物化学仪器和药剂的操作台,身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科研人员,和无处不在的安全警示三角标。从外表来看,深圳湾实验室似乎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科研所没什么不同。

“我们这里不仅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有产品开发、成果产业化。”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周耀旗说,“这使得我们成为基础研究机构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而约在两年前,正在美国西北大学基础研究领域读博士后的黄恺,在瑞士召开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遇到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谈及他正在研究的项目,颇为投契。对方突然邀请:“深圳最近启动了一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实验室,我是召集人,欢迎你来进一步交流!”黄恺很意外,但还是欣然接受邀请。这个2019年1月才启动建设的深圳湾实验室,目前已引进科研团队80余支,在职人员810人,与去年相比增长73%,其中科研人员全职率达到80%以上,科研人员占比超80%。实验室正在规划单细胞技术平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等十大平台,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体系。

2.png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

“建立一个新型科研机构,推动源头创新,深圳已经开始起步了。作为深圳湾实验室,他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推动技术转化的实验室,他的核心是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表示,深圳湾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主要聚焦以科学家为中心,避免了过去传统体制中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实验室将在光明科学城建设,在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要将打造一支在生命科学领域站在国际前沿的战略科研力量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

两年前,美国斯克里普斯(Scripps)研究所的钟国才思考着回国发展,但他的忧虑是:回国可能没有实验室,就没法工作。对于创造力正处于高峰期的科学家,这种精力浪费真是煎熬。得知钟国才的忧虑,深圳湾实验室的领导团队大笔一挥,人未回国,实验室已经“粮草先行”,半年后钟国才回国,即可投入工作。

“深圳湾实验室,在改革开放前沿,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在用人制度上,受以前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影响比较小,在用人的制度上就非常灵活;另外一点是,因为深圳有很好的高科技基础,所以深圳湾实验室所有的基础研究必定会和企业、会和生产一线比其他地区结合的更加紧密。”杨玉良院士表示,这种结合是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而不是一般技术推广的结合。

让深圳湾实验室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还有其可持续的研究和成果管理新模式。除了针对重大疾病、学科技术研究的直属研究机构,深圳湾实验室还设置有百瑞创新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等转化研究机构,为基础研究、药物研发、成果推广及产业化,搭建多方协作的平台。

“我们中心拥有专业的药物研发队伍,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研发产生新药候选物,在临床申报和临床实验阶段,通过技术转让或者成立新公司来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深圳湾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转化高级研究员陈志成说,“目前,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已有小分子、蛋白质/多肽、抗体和细胞疗法等8个平台,开展转化研究,积极对接外部投资公司、药企等,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同时,深圳湾实验室还探索多种渠道,与多家投资公司和基金对接,用于投资该实验室产生的知识产权,并计划将部分知识产权授权于其它公司。打破学术机构和市场的固有障碍,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以上这几条路,我们目前都在探索和尝试。深圳湾实验室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加上专业的人员,相信能够帮助科研人员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转化之路。”周耀旗说。

深圳湾实验室,是深圳系统布局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近些年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胡晓军表示,从立法的角度,深圳明确表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在这个地方开工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室等在深圳的建设,以及脑解析、合成生物学等一批大型科学装置在深圳落地,另外还有一大批海外科学家队伍回归到这块土地,来从事科学研究……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已经把科技创新的重心转移到基础研究上,转移到源头创新上。



来源 | 人民日报

编辑 | 鲍 啦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