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人物 | 魏景强:千锤百炼 玉汝于成

2022.01.13

湾豆说.png

从药物作用靶点及生物标记的选择与确认,到先导化合物的合成筛选、候选物选定,再到药物开发、临床试验最终批准上市,一款新药研发的每一步都荆棘丛生。而在这条失败多于成功的艰苦旅程中,魏景强始终保有着高度的热情、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执着的毅力。正如他的座右铭CHEM-IS-TRY一样,他相信唯有经历了千百次的尝试与挫折,才能真正拨云见日,为有需要的患者送去生命的曙光。




魏景强.png

魏景强

深圳湾实验室化学生物学研究所 转化医学中心

转化高级研究员


研究领域:

从事小分子药物研发,围绕癌症、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借助现代药物化学手段,快速、高效获得临床前候选物(PCC)、临床申报新药候选物(IND)、以及临床阶段新药候选物(Clinical Candidate); 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

我出生在山东,199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的一个化工厂工作。当时正赶上行业调整,前景不明,考虑再三后,我选择报考了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回归科研、沉淀自我。2000年左右是一个出国留学的高峰期,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出国深造了,那时我也没有想太多,觉得既然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就应该坚持把它走下去,于是去到美国的衣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并在哈佛大学继续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我在博士后期间的第一个课题是做合成。那时,我的导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反应,就想把这个新的方法应用到天然产物和化合物库的合成上。在做化合物库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反应有些特殊现象,和导师描述的机理不太一样,经过讨论,他也支持我去继续探索这个反应的机理,在反复试验后,我发现了这个立体选择性四组分反应。四组分反应在化学史上比较罕见,另一个Ugi四组分反应的发现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所以我们的工作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突破,文章发表后,被写入了哈佛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的研究生教材中。这项工作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肯定,一年后通过导师的推荐,我加入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不久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转化平台,开始从事转化研究。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学科,记得2008年我们的转化平台刚成立时,从哈佛到麻省理工的很多教授都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工业界应该做的事。现在大家开始慢慢形成了共识,新药研发要求产学研资能够更好地融合促进,工业界的触角向基础研究延伸,学术界与制药企业、投资公司三者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当然,这样的共识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回想起来,无论是做基础科研还是转化研究,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比较低,更要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准备。制药过程中通常会面临两类困难,一类是科学上的问题,比如说靶点被证明无效或者疾病的机理和我们的假设不一样,这个时候项目就无法推进,即使推到临床试验,很可能也是失败的;另一类则是商业相关的问题,如果新药项目进度不能领先,数据又不能实现最优,企业就会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中止项目。所以项目还拿在手里的时候,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快最好。

离开Broad Institute后,我在葛兰素史克(GSK)和波士顿的一个初创企业又工作了六年时间,积累了更多的新药研发经验,2020年我回国加入了深圳湾实验室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所转化医学中心。在实验室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药物化学,从事小分子药物研发。

在我读书的年代,药物化学在学术界并不算一个太热门的学科,不是每个学校都会开设药物化学专业,它主要是基于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从分子水平来研究药物的结构和活性。其实在工业界,特别是制药领域需要大量药物化学背景的工作者。而近些年,随着转化医学的兴起,现代药物化学已经日益成为发现先导物、创制新药的重要基础。

药物化学在小分子新药研发项目中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从早期的靶点验证、化合物筛选到后期的药物生产、临床申报等,贯穿于整个药物研发管线,连接了多个学科。转化中心的项目涉及到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病和神经疾病等多个领域,因此我们和实验室的多个课题组都在展开交叉合作。

深圳湾实验室制度新、思路新,科研实力强,转化研究的布局也是恰逢其时,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转化医学中心建成一个能持续产生药物候选物、持续有产品推向临床并最终上市的高技术平台,为地区乃至是全国的新药研发产业起到带头促进作用,并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

图片一.png

课题组长简介:

加入深圳湾实验室前,魏景强博士曾在Silicon Therapeutics公司从事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公司于2021年被Roivant Sciences以4.5亿美元现金外加商业里程牌付款收购。在GSK公司致力于DNA编码库技术(DEL)的发展及其在药化项目中的应用。在Broad Institute参与创建化学生物学平台(Chemical Biology Platform)和医疗平台(Therapeutic Platform),通过高通量化学完成超过10万全新多样性化合物的合成和多个项目筛选,与多家制药公司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独立发现了一个新的立体选择性四组分反应,获得Nature,C&EN报道。

图片二.png

参考文献:

Jingqiang Wei, Jared T. Shaw.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γ-Lactams by a One-Pot, Four-Component Reaction. Organic Letters. 2007, 9(20), 4077-4080 (Highlighted by Nature. 2007, 449,119; Reported by C&EN. 2007, 85(38), 64)



文字统筹 | 姬 二 鍮 鍮

绘画 | 白 白

视频 | 姬 二 鍮 鍮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