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旗思妙想|来了,就是一家人: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全球人才聚集地

2022.12.01

湾豆说.png

吸引国际人才,成为“全球人才聚集地”,是加快创新步伐、领先国际研发水平的必由之路。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因为人才才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刘备有了诸葛亮,才有了四十年的蜀汉政权,就是这个道理。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全球人才聚集地?其实也很简单:这样的聚集地,应该是一个为人才提供充分机会的地方,让他们以擅长的方式规划、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研究、开发、还是创业;应该是一个他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之余都感到被包容在内的地方;此外,也应该是他们筑巢和养家糊口的地方,跟家乡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好。

首先,“全球人才聚集地”应该是一个有包容性的场地,人才的职业晋升应该完全基于业绩,而不是根据内部关系、某些人的喜好、年龄、头衔,种族,或者性别。自从我回到国内后,作为科学家,我发现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会运作得很好,但是它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即过于谨慎,倾向于资助那些风险较小而不是大创新的项目。虽然国内现在越来越强调创新,但真正重大的创新想法通常和可行性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可行性高,就一定不是什么重大创新的设想了。其实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通病,他们是通过对经费使用的粗放管理来绕开这个创新性难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创新来源于允许科学家利用部分时间和部分经费做项目书以外的、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国内也可以这样做。

目前科技部和基金委过于强调大型合作项目。这些大型合作通常会让以前并没有什么合作历史的、只为获得更多合作经费的人聚在一起。这类的“买卖婚姻”是行不通的。如果他们以前没有合作的兴趣,他们将来的合作也只会停留在表面上。合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发生,而不是为了钱。只有工程项目才需要大团队的一起努力,科学研究主要是由自由探索、个人创新的积累驱动的。但是现在基金委的个人项目成功率太低,每个项目的经费太少,应该大幅度减少团队项目,增加个人项目,提高个人项目成功率,才会让更多年轻科学家看到希望,更多的创新得到尝试。

第二,“全球人才聚集地”不应只考虑人才,而应将其家庭视为一个整体。这个家庭问题是多数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内有许多海外人才把家人留在了美国、欧洲或其他国家,这不是一种稳定或永久的安排。如果一个地方不能吸引家庭,就很难吸引很多人才。即使它能吸引一些人才,也无法永久吸引这些人才。也就是说,“全球人才聚集地”至少应该对家庭友好。

什么是家庭友好的地方?一个家庭友好的地方意味着安全、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环境,还有配偶的工作机会。深圳在提供一个安全而美好的生活场所方面做得很好。它的犯罪率很低,每个街角都有公园。然而,在教育方面,它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如,有的规定,对父母或子女的深圳户口、在深时间等有一定要求,子女才有资格进入本市的公立学校,这会吓跑许多外国家庭。另外,公立学校的学生分配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评分系统,有点令人费解。以前我在美国或澳大利亚,规则很简单:无论是住在自己的房子还是租房,小孩就有权去当地的公立学校。它不歧视谁是租房的或谁是有自己房子的,它也不歧视谁是外国人或谁是本地人,这是非常简单而公平的制度,而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为腐败和不公正提供空间。国内有很多国际学校,就像西方的私立学校一样。然而,国际学校的费用远高于美国或澳大利亚的学校。可能是因为缺乏竞争,只对外国籍的学生开放。取消这些限制和增加竞争有利于降低成本。许多人才留家人在其他国家而独自在中国奋斗,孩子的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

人才配偶经常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们不会随着人才获得中国的社会保障卡或医保。我妻子在国内有正式工作之前,半年多没有医保。在美国,我所有的雇主都提供基于家庭的健康保险,包括我在做博士后研究时。当我去到澳大利亚工作时,我的所有家庭成员都会自动获得医保。

第三,“全球人才聚集地”应该有一种尽可能平等对待外国人和本地人的方式。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了驾照和社会保障卡,我就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自由行动。在国内,没有中国身份证,很多生活领域都受到了限制。例如,广东省的防疫场所码,外籍人士无法扫码通过;当我使用中国社会保障卡时,护士总是很难找到我的账户。现在,我有了永久居民卡,这让我的旅行更方便,因为它可以用于酒店、机场和高速列车订票和出行。在此之前,我必须先从现场窗口领取火车票。但许多应用程序和线上政府系统也需要中国身份证,永久居民卡仍不能使用,更不用说外国护照了。尽管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它们往往会累积起来,使生活变得不必要的困难。我可以比较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会中文。我可以想象那些不会中文的人才的沮丧。建议为所有在中国工作纳税的国际人士,像美国和澳大利亚曾经对待我这个国外人士一样,设置纳税号甚至纳税身份证,这样就可以解决应用程序和政府系统的身份验证问题,避免由于外国护照号码的变更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解决这些小问题,会使人才们更加感到宾至如归。

第四,“全球人才聚集地”应该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持开放态度。我留意到一些城市出现了减少英文街头说明的新闻。我不太理解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我们开放、自信和包容的初心?当我们在国外看到中文字而兴奋的时候,我们完全也可以为国外人士提供这样的方便。在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政府应该为在中国工作的国际人士包括家属提供免费的汉语课程,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更容易与当地人交流。我去过的美国和澳大利亚为移民提供免费英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我认为中国肯定能做得更好更多,毕竟我们是礼仪之邦,而且学中文要比学西方的语言难很多。

“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很喜欢深圳的这个口号。尽管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但作为一个目标,它体现了伟大的包容精神。吸引、接纳了全国各省的人才是深圳在最近十几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下一个飞跃,深圳,乃至全国,必须成为吸引世界各国人才的基地。中国兴衰的历史是“开放、各族融合则兴,自大、闭关自守则衰”的见证。因为许多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的政策上解决,所以我倡导这样的口号——“来了就是一家人”,也就是说不要见外,一视同仁。这符合中国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况且,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我们都有同样的基因,它使我们成为同一个物种,叫做人类。

周耀旗.png


周耀旗 

资深研究员

周耀旗教授从2021年3月起全职加入了深圳湾实验室,他是1984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的学士,1990年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化学物理的博士,1994-2000年北卡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的博士后,2000年任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助理教授,2004年升为终身副教授,2006年成为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院和医学院终身正教授,2013-2021年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糖组学研究所正教授。他长期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方面工作,曾经多次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到目前为止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万多次,H因子62。目前,周耀旗课题组通过计算和实验的结合,从事蛋白质/RNA的序列、结构与功能关系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分子检测、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寻找在RNA/蛋白方面有AI计算、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相关经验的博士后、科研助理和助理研究员。

▷ 深圳湾实验室周耀旗资深研究员课题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