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
许志平
Zhi Ping (Gordon) Xu
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
Timeline
-
2022 至今
深圳湾实验室 资深研究员
-
2017 - 2022
澳洲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 教授,资深课题组长
-
2012 - 2016
澳洲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 副教授,课题组长
-
2008 - 2011
澳洲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
2005 - 2007
澳洲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
2003 - 2004
澳洲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 访问学者
-
2001 - 2003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 博士后
-
1998 - 2001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博士
-
1995 - 1997
新加坡国立大学 硕士
-
1988 - 199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
-
1983 - 198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士
研究领域
许志平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和癌症治疗。他是黏土纳米材料(水滑石)可控合成的先驱者之一,并在黏土纳米材料作为抗癌药物、基因和蛋白疫苗的载体和输送工具等生物医学和植物保护等应用方面做出大量杰出的研究工作,为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保护提供有效的手段。在深圳湾实验室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
1. 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和骨组织疾病等开发多功能的无机纳米材料;
2. 研发基于无机纳米载体的癌症联合治疗新方法;
3. 无机纳米材料增强的T细胞癌症免疫疗法;
4. 无机纳米材料中的金属离子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成果
许志平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纳米生物医学专家,黏土纳米材料(水滑石,双层氢氧化物)可控合成的先驱者之一,并开发黏土纳米材料作为多功能纳米平台,有效递送药物、基因和蛋白疫苗,用于癌症,传染病和心血管病等的联合防治。 截至2022底为止,他发表文章和书本章节超过350篇,文章引用次数超过19600次以及H因子76(Google Scholars)。与合作者一起荣获的各类研究基金总数超过3000万澳元。目前拥有国际授权的专利4项,其中一项专利已经授权给英国一家公司,进一步开发负载非甾体类消炎药的纳米制剂产品。另一项专利技术已授权一家国际农药上市公司,大规模开发基于粘土纳米颗粒的基因型农药(BioClay),特异性保护各种规模化农作物抵抗病虫害,增加产量,不引起任何生态副作用。这两个产品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下面是4个代表性成果:
1.制备黏土纳米颗粒大小可控的均相悬浮液
许教授开发出一种实用可靠的方法,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在20-2000纳米并且均相分散的水滑石纳米颗粒悬浮液。该方法已经申请了专利保护,被广泛用于水滑石纳米颗粒以及负载药物的水滑石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2.首次发现水滑石纳米颗粒能让有效递送蛋白疫苗并阐明其机理
许教授首次发现水滑石纳米颗粒可以有效负载蛋白疫苗,通过皮下注射能激起长效抗体水平,并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和癌症的生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滑石纳米颗粒有很强的佐剂作用来刺激免疫细胞,并且注射的纳米疫苗在皮下形成松散的结节,大大有助于免疫细胞的募集和摄取疫苗,产生长效免疫反应。
3.开发多种基于水滑石纳米颗粒的新型癌症联合治疗
许教授课题组开创性地开发出多种水滑石纳米颗粒平台,用于癌症的联合治疗。这些平台被证实可用于光热-化学,光热-基因,光驱动的气体-化学,超声驱动的气体-化学,以及光热光动-免疫等新型联合疗法。联合两种或多种疗法能极大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剂量,同时激起长效抗癌免疫能力。
4.首创用水滑石通过叶面投送dsRNA保护植物不受病虫侵害
许教授课题组首创使用水滑石纳米颗粒通过叶面投送dsRNA到植物体内,并保护植物20-30天内不受病毒的侵害,保护期远远超过dsRNA本身的保护时间(5-7天)。这一突破性技术将使小分子干扰技术转化为植物保护的高效商业产品。目前与相关公司积极开发这类新型产品,包括优化制备条件,规模化生产,产品稳定性和玻璃屋及田间实验等。
荣誉
2017 昆士兰大学校长类高级研究员奖
2013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未来学者奖
2008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研究员奖
2009 昆士兰大学基础研究杰出奖
2006 昆士兰大学校研究和教学奖
2005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博士后奖
2005 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功能纳米材料中心杰出文章奖
2004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和工程院早期生涯学术会议奖
招聘信息
1. 助理研究员
2. 博士后
3. 研究助理
代表论文
1. Zhang, LX; Jia, YB; Yang, JJ; Zhang, L; Hou, SJ; Niu, XY; Zhu, J; Huang, YR; Sun, XY; Xu, ZP; Liu, RT: “Efficient Immunotherapy of Drug-Fre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via Neutralizing Excess Acid and Blocking Tumor Cell Autophagy”. ACS Nano, 16, 12036-12048, 2022.
2. Li, B; Hao, GY; Sun, B; Gu, Z; Xu, ZP: “Engineering a Therapy‐Induced “Immunogenic Cancer Cell Death” Amplifier to Boost Systemic Tumor Elimination”. Adv. Funct. Mater. 30, 1909745, 2020.
3. Sun, LY; Wang, JJ; Liu, JP; Li, L; Xu, ZP: “Creating structural defects of drug-free copper-containing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to synergize photothermal/photodynamic/chemodynamic cancer therapy”. Small Struct. 2, 2000112, 2020.
4. Zhang, LX; Sun, XM; Jia, YB; Liu, XG; Dong, MD; Xu, ZP; Liu, RT: “Nanovaccine's Rapid Induc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Malignant Cancer Immunotherapy”. Nano Today 35, 100923, 2020.
5. Li, B; Gu, Z; Kurniawan, N; Chen, WY; Xu ZP: “Manganese-bas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 as a T1-MRI Contrast Agent with Ultrasensitive pH Response and High Relaxivity”. Adv. Mater. 29, 201700373, 2017.
6. Mitter, N; Worrall, EA; Robinson, K; Li, P; Jain, RG; Taochy, C; Fletcher, SJ; Carroll, BJ; Lu, GQ; Xu, ZP: “Clay nanosheets for stable delivery of RNA interference as a topical application to protect plants against viruses”. Nature Plants, 3, 16207, 2017.
7. Liang XW; Wang HL,Grice JE; Li L; Liu X; Xu ZP; Roberts MS: “A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 for Long-circulating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Nano Letters, 16, 939-945, 2016.
8. Ladewig, K; Niebert, M; Xu, ZP; Gray, P; Lu, GQ Max: “Transporting Silence with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31, 1821-1829, 2010.
9. Xu, ZP; Niebert, M; Porazik, K; Walker, TL; Cooper, HM; Middelberg, APJ; Gray, PP; Bartlett, PF; Lu, GQM: "Subcellular Compartment Targeting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J Control Release. 130, 86-94, 2008.
10. Xu, ZP; Stevenson, G; Lu, CQ; Lu, GQ Max; Bartlett, PF; Gray, PP: “Stable suspension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queous solution”. J. Am. Chem. Soc. 128, 36-37,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