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
新时代青年不断彰显出
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精神
实验室为引导、支持和推动科研人员建功立业
深化时代风尚精神
融入科研事业发展大局
努力培养立足于科研岗位的新生主力军
并于近期获得市区多项表彰


医药健康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饶浪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饶浪博士任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独立课题组长。作为一名拥有10余年党龄的90后科研工作者,他始终牢记新时代赋予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以国家科研战略需求为出发点,依托扎实的理工知识,聚焦生物、医学、材料、化学的前沿交叉研究,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等诸多团队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创新精神为源动力,针对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发前沿纳米生物技术、智能生物材料与器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作为课题组负责人,饶浪博士注重调动团队积极性,以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团结带领课题组成员顽强拼搏、改革创新。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团队始终坚持不懈,与时间和病毒赛跑,积极开展科技抗疫工作。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应对“靶点未知”、“无药可用”的难题,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团队合作,于2020年7月率先研发了宿主细胞膜囊泡纳米诱饵,用于与宿主细胞竞争,靶向识别病毒关键蛋白,中和病毒抑制感染,为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饶浪课题组
对于获评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饶浪博士谈及道:“我首先想感谢深圳湾实验室,湾里的我们大多数是80、90后,实验室给了我们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足以让我们在科研赛道上自由奔跑出青春之势!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长效稳定的支持体系,让科研者能专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其次我想感谢我的课题组成员,从最初的一人到现在的十数人,磨合、稳定、到渐入佳境,得来不易。团队成员志同道合,凝聚在仿生生物材料的前沿性研究中,照亮彼此。星星之火燃起簇簇微光,众智之心筑起燎原之梦。我也希望携手我优秀的团队,在深圳这片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沃土上,不断挑战自我、行远自迩、争取做出更多开拓性的科研成果。”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郭腾飞课题组获“光明区工人先锋号”
郭腾飞博士2020年12月加入到深圳湾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检测和治疗工作。研究AD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及演化规律,是开展AD早期诊断以及设计AD治疗试验的重要基础,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也是“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级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郭博士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初,他的心中就萌动着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影像数据库的渴望。郭博士始终带着对党和国家给予的服务基层群众的机会的敬畏,以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祖国的科研事业、科普事业中,力图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志愿服务经验,探索以更生动、更便民的方式为老年人服务。

郭腾飞课题组
课题组现有9位成员,其中党员5名,平均年龄30岁。大湾区老年脑健康计划工作团队常年活跃在深圳市的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社康中心、老人院等场所。银发群体的需求是引领课题组前行最闪亮的“航标”。自团队工作启动以来,团队认知测评负责人李安琪负责团队的测评培训会议,建立系统性的讲解认知测评的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团队的工作稳定在良好状态。团队成员王思源积极宣传、组织培训,协调沟通老年人服务流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有困惑的老年朋友,血液采集员杜婧总是用微笑感化对方,耐心细致地宣传讲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早筛的目的及重要意义。接待员朱雅麟完成白天的科研任务后,晚上仍要为老年朋友线上答疑解惑。课题组成员正是凭着这种不辞劳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老年朋友们的称赞和肯定。课题组的科普志愿活动也有幸在光明区2021年度志愿服务表彰大会上被授旗“光明区科学城志愿服务队”。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顾峥课题组获“光明区青年文明号”
顾峥课题组主要从事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前临床正电子发射断层仪系统的设计,研发和优化,重点开展新型小动物PET探测器和专用于人脑PET成像的探测器的研究、设计和初步测试。课题组负责人顾峥于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课题组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坚持“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时刻把创建青年文明品牌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的有效形式,通过多维体的系统性学习和培训,不断深化科研者的严谨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课题组坚持科研与文体有机结合,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促进团队成员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顾峥课题组
撰稿 | 党群工作部 工会
编辑 | 鲍 啦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