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21日至1月23日,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在深圳光明区卫光生命科学园举行。由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深圳湾实验室(SZBL)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CIMR)联合主办的SMART Symposium on Molecular Physiology学术会议,也是SMART Symposium系列在癸卯年的最后一次会议,在此圆满收官。

本次会议聚焦于分子生理学,深入探讨了“染色质与基因组稳定性”和“神经系统的分子生理学”两大核心议题。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与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国内外顶尖专家汇聚一堂。来自深圳湾实验室、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等学术机构的近30位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200余名参会者。
大会由梅林教授致开幕词,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教授致闭幕词,他们都强调了此次会议对于推动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会议首日,嘉宾们围绕着“染色质与基因组稳定性”这一主题作了七场重磅报告。
美国科学院院士、NIH的杨薇教授介绍了MutSβ蛋白导致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延长疾病的分子机制。哥伦比亚大学张志国教授讲述了来自亲缘的H3K9me3不对称分布在有丝分裂S期抑制L1逆转座子的最新发现。北京大学杨竞教授的最近新研究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以及病人样本中,转录因子IRF8和PU.1会协同促进小胶质细胞激活,引发炎症反应。武汉大学李国红教授发现,组蛋白H3.3上的Ser31磷酸化修饰能够巩固异染色质形成,这一过程在抑制逆转座子和X染色体上发挥关键功能。
深圳湾实验室的申雪桐研究员介绍了细胞核中actin的功能性研究和表观遗传修饰研究。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李川源研究员概括性介绍了多个肿瘤免疫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分子靶标发现历程和临床转化进展。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李国民研究员分享了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延长致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组蛋白H3K56与MutSβ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进一步延长,而H3K56上的乙酰化修饰能够阻断这一过程。
次日,研讨会焦点转向“神经系统的分子生理学”。
在上午的报告中,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梅林教授分享了其实验室关于神经肌肉结点(NMJ)形成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疾病的两项关键研究。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Akihiro Yamanaka研究员发现从下丘脑投射到海马体的MCH神经元在睡眠过程中兴奋,能够抑制记忆形成。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史凯斌研究员揭示了在多发性硬化症中,骨髓造血功能过度激活,其中CCL5-CCR5信号通路发挥了关键功能;他还介绍了新一代CCR5抑制剂的临床转化前景。复旦大学的鲁伯埙教授发现三核苷酸重复序列mRNA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聚集体会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水平整体下降,这与第一天的研讨主题“染色质与基因组稳定性”遥相呼应。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深圳湾实验室的陈宙峰教授介绍了本体感觉过程中痒觉、痛觉和触觉在外周神经系统的编码方式。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讲述了神经递质荧光检测技术的最新前沿进展。北京大学罗佗平研究员带来了利用有机全合成技术合成复杂天然分子的多项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柴国梁研究员介绍了通过人类遗传学寻找罕见病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深圳湾实验室王立铭研究员发现,高糖饮食所带来行为学变化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学H3K27me3修饰实现母系的代际传递。深圳湾实验室闫致强研究员长期致力离子通道的研究,他最近找到了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介导渴觉的渗透压敏感通道。深圳湾实验室周雷研究员一方面回顾了单线态氧1O2干预神经元活性的发现历程,一方面介绍了利用1O2提高新冠抗体中和能力的转化医学应用。
会议最后一天,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工作:通过筛选找到孤儿受体GPR39的内源配体胆酸,进一步证明胆酸-GPR39在胰腺炎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为干预疾病指明了方向。
随后,深圳湾实验室的多位青年学者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邓麟研究员发现,Polθ介导的DNA损伤修复能够同时抑制复制压力引发的核膜再组装缺陷。蔡羽轩研究员展示了利用密码子扩展技术进行蛋白多色标记的新方法;Goh, W.S. Sho研究员汇报了RNA表观遗传学的最新检测技术和功能研究发现;张浩岳研究员通过Hi-C技术研究3D基因组学,发现condensin蛋白确实将导致有丝分裂期间期染色体发生自发的区隔化现象;梁卓斌研究员介绍了关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以及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进展;龙海珍研究员围绕组蛋白对DNA复制起始位点的选择性分子机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张洋研究员讲述了关于PIEZO1-TMEM16F相互作用介导遗传性干瘪红细胞增多症的最新发现;王子曦研究员结合谱系示踪技术以及活体基因筛选,发现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保护作用的获益突变基因。
大会尾声,“最佳墙报奖”得主脱颖而出。与演讲嘉宾代表合影留念,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和博士后们的科研热情。

本次SMART Symposium为分子生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卓越的平台,鼓舞着更多年轻科研力量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前沿探索。这也是SMART Symposium围绕分子生理主题的首届学术会议,与会者们表示希望明年能继续参加下一届会议,共襄学术盛举。

撰稿 | 曾健智
配图 | 方徽雁、袁方聪
责编 | 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