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院士讲座新年第一讲 | 陈润生:核酸药物——非编码核酸药物研发进展
综合新闻/2021.01.14

1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润生应邀做客深圳湾实验室,带来题为“核酸药物——非编码核酸药物研发进展”的学术报告,并与实验室各研究所、中...

1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润生应邀做客深圳湾实验室,带来题为“核酸药物——非编码核酸药物研发进展”的学术报告,并与实验室各研究所、中心及相关部门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答疑。讲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主持,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副主任涂欢等参加讲座。

6374630038842639794051156.jpg

陈润生院士长期致力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曾参与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他在报告中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历程及前沿进展,并指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生物遗传信息基于中心法则,仅通过编码的蛋白产物执行功能,而人类转录组的研究表明,RNA也是完成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元件。特别是人类尚未破译的大量非编码RNA,其特点类似于宇宙中的暗物质,事实上在多种层面调控了基因表达水平,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DSCF5888.jpg

近年来,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成熟,非编码RNA已成为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陈润生院士在报告中系统地讲解了非编码RNA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特性,并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建立非编码RNA数据库及非编码RNA功能机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陈润生院士着重强调,非编码RNA种类繁多,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长发育,且和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目前生命科学界已经对小非编码RNA(如miRNA、piRNA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小核酸药物和信使核酸药物也已相继出现并正式进入市场,而作为核酸转录本绝大部分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因其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给研究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仍未成为药物研发对象。陈润生院士认为,基于我国在非编码序列和非编码核酸研究中的长期经验积累及人才储备,未来在该领域将有望实现系统性创新突破,从理论层面入手解决“卡脖子”问题。

DSCF5911.jpg

陈润生院士最后表示,希望借助深圳湾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携手合作,共同探索RNA药物研发中的结构稳定性和递送效率提升等问题,为我国非编码核酸原创药物的研制做出贡献。

在互动答疑环节,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线上及现场提问的方式与陈润生院士进行深入交流,围绕生物信息学、生物调控过程、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讨论。

嘉宾简介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 RNA 研究的科研人员。二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 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lnter,这两个数据库也已成为了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共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20余次。1996年9月 29日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作小谷纪念演讲,同时获得“小谷正雄 ”奖 (“Kotani Prize”,生物领域)。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为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的编委。

撰稿 | 姬 二

编辑 | 白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