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意见》中表示支持
深圳建设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
重大创新载体

2020年3月3日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
北京、上海、合肥、深圳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2020年3月28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文
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举措
2020年6月18日
作为首家正式入驻
光明的重大科研机构
深圳湾实验室将打造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架构
标志着实验室的发展迈进新征程
2021年1月28日
光明区率先挂牌5个综合改革首批示范点
“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
已明确依托深圳湾实验室为平台
探索从“基础研究”到“学科技术”
再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模式
改革亮点:
▪ 实验室全面自主管理人、财、物资源,赋予最大程度的自主管理权。
▪ 坚持打造长期稳定支持型事业单位,无编制管理,科研预算充足,让科研人员不用跑经费,专心做科研。
▪ 以交叉、协同为重要导向,围绕疾病研究、学科技术、产业转化设置研究所。
▪ 成立招聘委员会,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体系,侧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
▪ 建立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
打造交叉高效的“矩阵式”科研模式:

学科结构优化,覆盖领域全面是深圳湾实验室一大特点。当今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面对未来,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产业转化三个维度,布局了15个直属研究机构,开展全链条式的科研发展模式。
实验室强调组建密切配合的科研队伍,形成多学科协作的课题研究,打造互联互通的“矩阵式”科研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以复合型的团队作战方式合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
同时实现“从实验台到病床”的研发模式,跨越原创成果到产业应用之间的研发“死亡之谷”,探索生物医药转化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圳路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建立“科学家决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方面实验室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资源最大程度的自主管理权。
另一方面实验室坚持科学家决策的理念,建立决策和监督相对分离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科学有效。
成立招聘委员会,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体系,定期举行同行专家会议评审,破除“五唯”,综合衡量科研人员的能力潜力和科研影响力。
建立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实行自由探索与任务导向等多重科研攻关模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自由探索方面,实验室设置启动经费,科研人员可以自主选题研究;在重大任务方面,实验室设置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卡脖子”等技术难题,实验室组织核心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多学科特色,促进前沿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究。
组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双轮驱动”的人才发展模式:
实验室充分鼓励科研人员发现“未知之事”,破解“未解之谜”,也充分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未有之物”,冲击“技术之限”,以坚实的基础科研促进技术转化,以技术的进步带动科研新发现,让从事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员组团协作。
实验室引进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行基础科研、工程技术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不同序列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争做科研创新先锋队,探索科研机制新模式,打造“创新高地”,实验室在努力!
组稿、编辑 | 鍮 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