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湾实验室探索新机制
综合新闻/2021.02.07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意见》中表示支持深圳建设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2020年3月3日《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北...

2019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意见》中表示支持

深圳建设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

重大创新载体


1.png

2020年3月3日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

北京、上海、合肥、深圳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2.jpg

2020年3月28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文

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举措

3.webp (1).jpg 

2020年6月18日

作为首家正式入驻

光明的重大科研机构

深圳湾实验室将打造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架构

标志着实验室的发展迈进新征程

4.png 

2021年1月28日

光明区率先挂牌5个综合改革首批示范点

“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

已明确依托深圳湾实验室为平台

探索从“基础研究”到“学科技术”

再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模式


改革亮点:

▪ 实验室全面自主管理人、财、物资源,赋予最大程度的自主管理权。

▪ 坚持打造长期稳定支持型事业单位,无编制管理,科研预算充足,让科研人员不用跑经费,专心做科研。

▪ 以交叉、协同为重要导向,围绕疾病研究、学科技术、产业转化设置研究所。

▪ 成立招聘委员会,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体系,侧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

▪ 建立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

打造交叉高效的“矩阵式”科研模式:

图片1.png

学科结构优化,覆盖领域全面是深圳湾实验室一大特点。当今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面对未来,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产业转化三个维度,布局了15个直属研究机构,开展全链条式的科研发展模式。

实验室强调组建密切配合的科研队伍,形成多学科协作的课题研究,打造互联互通的“矩阵式”科研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以复合型的团队作战方式合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

同时实现“从实验台到病床”的研发模式,跨越原创成果到产业应用之间的研发“死亡之谷”,探索生物医药转化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圳路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建立“科学家决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方面实验室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资源最大程度的自主管理权。

另一方面实验室坚持科学家决策的理念,建立决策和监督相对分离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科学有效。

成立招聘委员会,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体系,定期举行同行专家会议评审,破除“五唯”,综合衡量科研人员的能力潜力和科研影响力。

建立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实行自由探索与任务导向等多重科研攻关模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自由探索方面,实验室设置启动经费,科研人员可以自主选题研究;在重大任务方面,实验室设置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卡脖子”等技术难题,实验室组织核心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多学科特色,促进前沿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究。

组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双轮驱动”的人才发展模式:

实验室充分鼓励科研人员发现“未知之事”,破解“未解之谜”,也充分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未有之物”,冲击“技术之限”,以坚实的基础科研促进技术转化,以技术的进步带动科研新发现,让从事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人员组团协作。 

实验室引进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行基础科研、工程技术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不同序列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争做科研创新先锋队,探索科研机制新模式,打造“创新高地”,实验室在努力!

组稿、编辑 | 鍮 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