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公布了2025年集中申报项目评审结果,深圳湾实验室取得新突破,首次获批创新研究群体(B类)项目,另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3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标志着实验室从人才引育并重,进而不断夯实基础科研实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深圳湾实验室始终坚持 “四个面向”,不断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研新模式,以IT+B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通过“聚人才、强科研、促转化、助临床”,构建“基础研究+学科技术+产业/临床转化”全链条发展模式。近年来,实验室着力培育科研团队、打造全类型人才梯队,依托实验室已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40项(其中青年类31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6项,人才磁吸效应不断显现,科研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本次深圳湾实验室获得创新研究群体项目(B类)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是特聘研究员张浩岳,特聘研究员龙海珍、黄恺为核心骨干。项目《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与DNA复制过程的精确调控是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的关键,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还将为癌症等基因组稳定性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项目将系统研究DNA复制过程中染色质构象的动态变化规律,解析染色质结构对复制过程的调控机制,并探索复制压力与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双向反馈网络。

基因组复制和折叠示意图,基因组复制和折叠的协同调控是细胞功能和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项目团队由三位在染色质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组成。学术带头人张浩岳研究员长期从事染色质三维结构动态调控研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结构记忆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2021年获得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青年)资助。龙海珍研究员在染色质环境对DNA复制调控机制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发现组蛋白变体H2A.Z调控复制起始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4年获得国家青年基金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黄恺研究员专注于生物大分子模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染色质折叠的"三维森林模型",为理解基因组三维组织提供了新理论框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

团队构成及各自主要任务
染色质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创新团队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今年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的是特聘研究员李刚、杨奕以及陆扬懿。

特聘研究员李刚,致力于化学标记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化学生物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刚围绕蛋白质功能的发现与调控开展创新研究,聚焦内源性调控机制(如蛋白质互作解析)及外源性蛋白共价修饰方法的开发。李刚课题组利用单线态氧实现组氨酸的特异性修饰,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光催化邻近标记平台,显著提升了标记特异性与蛋白质组覆盖深度,成功解析亚细胞器蛋白组及泛素连接酶底物图谱,为蛋白互作网络研究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技术手段。同时,课题组原创性地建立了基于单线态氧的组氨酸标记技术,攻克了组氨酸弱亲核性导致的标记难题,首次在活细胞中实现了组氨酸的高特异性、高覆盖标记,系统解析了金属蛋白及介导蛋白互作的关键组氨酸位点。上述成果不仅拓展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边界,也为复杂生物体系中功能蛋白的系统解析提供了重要工具与理论基础。

左图:光催化邻近标记示意图
右图:活细胞内组氨酸标记与功能挖掘
李刚课题组招聘公告
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杨奕围绕人工智能(AI)强化的分子模拟软件展开。分子模拟软件是化学、物理、生物、制药、材料等领域重要的基础研究工具,近年来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分子模拟领域的研究范式革新。然而,传统分子模拟软件难以完全兼容基于现代AI框架的算法,且主流的模拟软件几乎都由西方国家主导开发。杨奕博士团队与华为MindSpore团队、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基于国产AI框架“昇思”开发了支持国产芯片“昇腾”的AI原生分子模拟软件MindSPONGE。杨奕博士为MindSPONGE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类AI”程序架构,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AI软硬件对分子模拟的支持。该项目一方面为 AI 时代新一代分子模拟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路线,另一方面也为国产科学计算软件生态突破“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

特聘研究员杨奕,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分子模拟理论、方法、软件和计算平台,并将其应用到有意义的化学、生物和医药体系

MindSPONGE软件架构图
课题组常年开放博士后职位招聘,提供优异的科研环境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有意向者请按照学术界博士后应聘的一般规则准备相关材料并发送至yangyi@szbl.ac.cn
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陆扬懿围绕解析光敏蛋白的跨尺度动态机制展开。光敏蛋白通过太阳光激活行使其生物功能,从最初的超快化学反应过程到下游的蛋白相互作用,在时间上跨越将近二十个数量级。陆扬懿课题组此前的主要成绩包括:(1)基于时间无关的变分原理建立了多态密度泛函理论(MSDFT),将电子基态与激发态置于同等地位。MSDFT的建立将密度泛函理论推广为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2) 系统地发展了光生物体系中的多尺度反应动力学理论,提出并在实验中验证了相空间遍历性破缺效应。在未来的工作中,课题组将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绝热多尺度模拟方法,探索光敏蛋白的激发态反应动力学,以及由此触发的蛋白结构动态变化和生物大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课题组希望以光敏蛋白为切入点,解析生物体系信号传导的跨尺度机制,通过学科交叉合作构建起从分子机制到生理功能的桥梁。

特聘研究员陆扬懿,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生物学,激发态电子结构方法和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体系

光敏蛋白的跨尺度动态机制
陆扬懿量子生物学课题组招聘公告
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是基金委专门针对外国学者设立的基金项目,旨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水平,是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深圳湾实验室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的是分子生理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王竞。
王竞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化学感觉处理的神经调控,综合运用前沿技术探究肠道源性神经肽如何调控摄食与交配行为以及内部生理状态如何调节对营养物质的感知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他的工作显著推动了学界对肠—脑通讯、嗅觉环路代谢调控和摄食行为机制的理解。本项目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菌代谢产物通过肠-脑轴途径增强宿主食欲的分子机制及神经生物学基础,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肥胖症提供新思路,对应对全球肥胖症流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王竞教授在神经科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历。他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职20年,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并曾担任神经生物学系主任。2025年1月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现任分子生理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王博士在神经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国际领导力。他在Richard Axel(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创了遗传编码钙探针GCaMP在体细胞成像中的应用。在其独立实验室中,他持续开发出多项重要神经工具,包括广泛应用的CaLexA神经活动报告系统。王竞博士多次担任NIH和NSF等机构的同行评审专家,曾荣获塞尔学者奖和贝克曼青年研究员奖,在Nature、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5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新闻媒体报道。

分子生理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王竞,主要研究方向肠脑轴的功能和机理研究
王竞课题组招聘助研及博士后:
https://szbl.zhiye.com/social/detail?jobAdId=49883e0b-bf93-4073-b430-bdce76e1b38a
https://szbl.zhiye.com/social/detail?jobAdId=49883e0b-bf93-4073-b430-bdce76e1b38a
深圳湾实验室本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资助,彰显了实验室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突破和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从“聚人才“到”强科研”的多层次科研人才体系构建也是实验室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成果。未来,深圳湾实验室将继续以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学科交叉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同时,实验室将进一步优化科研生态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B类是我国支持高水平科研团队的重要人才项目,主要面向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群体,是2025年新设项目类型,该项目旨在通过长期稳定的高强度资助,支持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梯队。创新群体项目B类特别强调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据了解,2025年申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B类项目650项,最终立项31项。
供稿|科研部
编辑|鲍 鲍
责编|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