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nCoV疫情快讯
■在连续16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后,2月21日,神农架林区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据神农架林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通报,患者姜某某,男,神农架人,现年70岁。1月24日乘私家车从鄂州市华容区返回神农架松柏镇。2月19日晚出现发热(体温37.5℃)伴乏力等症状,2月20日到林区人民医院就诊,后经采集咽拭子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患者自述患有高血压、脑梗等基础性疾病,曾有2次手术史,返回后一直服药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患者在鄂州的妹妹于1月25日发病,2月2日在鄂州市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据了解,姜某某一家人在鄂州期间,与其妹妹同吃同住3天。1月24日与子女一起返回神农架林区后,未同其他人员密切接触。同车家属4人目前身体均无异常,核糖核酸检测呈阴性,已接受隔离医学观察。负责治疗的专家认为,该患者从鄂州返回至2月19日发病,长达27天时间,属于较长潜伏期的典型病例。
■2月20日,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网站发文称从中国武汉起源的COVID-19流行病仍在继续传播,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即使死亡率降低,它也比2002-2003年SARS暴发夺走了更多的生命。
2019-nCoV和较早的SARS-CoV以及许多其他近期流行病背后的病毒都具有人畜共患病的起源。为减少未来发生类似事件,需要了解两个从类似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通过停止有害的野生动植物贸易来预防类似流行疾病;通过继续资助人畜共患病监测计划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
2019-nCoV的原始宿主可能是蝙蝠,但中间宿主可能已经参与了向人类的过渡。作者称,在撰写本文时,有相当多的猜测认为中间宿主是穿山甲,如果得到证实,其暴发将遵循与2002年SARS病毒类似的模式,即通过参与野生动植物贸易从蝙蝠传播人类。
在中国,穿山甲的贸易是非法的,但由于其肉和鳞片的价值很高,因此仍在继续。尽管在被认为是暴发原因的武汉野生动物市场的清单上没有列出穿山甲,但那里可能发生了非法穿山甲交易。无论涉及的是哪种实际物种,COVID-19都在警示我们紧急关闭永久性合法野生动植物交易及非法交易。
当然,即使野生动植物贸易结束,也无法阻止所有可能的人畜共患的转移途径。因此还必须监测在特别关注的物种和地区中传播的疾病。2017年,Nature发布了以PREDICT项目为重点的专题,旨在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此类监控。但在2019年底,就在COVID-19出现之时(尽管尚未被发现),PREDICT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金未续期的情况下被关闭。
PREDICT已从动物身上收集了14万份样本,发现了1,000种新病毒,并在亚洲和非洲培训了5,000人。文章表示,COVID-19暴发证明了继续这项工作或类似工作的重要性。
文章呼吁在科学家、临床医生和政府正确地将重点放在遏制COVID-19上时,也应借此机会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并希望全世界的政府和资助者都能够看到监测人畜共患病所需要的支持[1]。
■2月19日,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赵金存教授等从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尿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样本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尿液标本。目前已完成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病毒学鉴定工作。
以上研究证实了患者的尿液中存在活病毒,结合之前粪便中病毒分离的发现,提醒市民要更加重视个人和家庭的清洁,如便后洗手、注意下水道通畅、冲马桶前盖盖等,以避免有可能出现的传播。
2. 2019-nCoV生物学研究进展
■2月2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梅云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resumed 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招募了5例发烧和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他们入诊了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和1名无症状家庭成员:
患者1(假定为无症状携带者)是一名20岁的女性,住在武汉,于2020年1月10日前往安阳。1月27日和31日的胸部CT图像未显示明显异常。她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正常。RT-PCR测试结果在1月28日为阳性。
患者2至6患上了COVID-19,没有患者去过武汉或与其他去过武汉的人接触(患者1除外)。患者2至5在1月23日至1月26日之间出现发烧和呼吸道症状,并于当天入院。所有患者在1天内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COVID-19阳性。患者6在1月17日发烧并出现喉咙痛,并去当地诊所进行治疗,在这之前该诊所无新冠肺炎患者。她的症状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有所改善,但在1月24日入院并于1月26日确认患有COVID-19时病情加重。两名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肺炎。其他患者感染程度为中度。所有有症状的患者在胸部CT上均出现多灶性磨玻璃混浊,其中1例也有亚段的实变和纤维化区域。所有有症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总而言之,在中国安阳,由5名COVID-19肺炎患者组成的家族集群在症状发作之前与从武汉市迁出的无症状家庭成员进行了接触。患者1的潜伏期为19天。如果该报告中假定无症状携带者传播能被复制,则预防COVID-19感染将具有挑战性。无症状携带者获得并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2]。
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立芝)和阿比多尔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该文章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34例患者均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2例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34例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48例患者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比较3组患者治疗中位时间为7d时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卡方检验。得出的结论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和阿比多尔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如体温恢复正常)和加快病毒清除方面均未优于对照组,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这可能与使用的药物剂量或疗程有关。由于目前对于上述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尚无相关数据,本研究初步采用了5d的标准剂量治疗方案,更长疗程或更大剂量方案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当然,也可能是上述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效果确实不佳[3]。
3. 2019-nCoV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药物与天然产物快速发现的计算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亟需提出候选药物功效与机制的科学假说。疫苗或新药研发均需要一定时间,因而药物重定位(老药新用)策略有其独特价值。但是新发疾病其病原体、宿主反应的临床数据不充分,制约了候选药物假设的提出。此阶段常根据病人临床特征进行广谱抗病毒药物的尝试。
本文借鉴人工智能领域常见的启发式搜索思路,提出一种新方法(aCODE),基于前期有一定疗效提示的广谱抗病毒药,获得其宿主靶蛋白集合,在全基因组尺度上搜索与之相关性最高的基因模块组合,进而对候选化合物(如已批准上市药物、天然产物)进行模式匹配与统计检验排序。本方法可根据临床实践的进展更新输入药物,迭代输出更精准结果,输出的天然产物或中药、药食同源成分结合其它信息后可实施快速测试,形成敏捷研发测试闭环。本方法的第二版更新及其与文献证据的比对分析请参考:http://chinaxiv.org/abs/202002.00024 [4]。
参考文献:
[1] Prevent and predict.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0.
[2] Bai Y, Yao L, Wei T, et al. Presumed 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JAMA
[3] 陈军, 凌云, 席秀红, 等.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 [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 00 )
[4] 全源,梁峰吉,熊江辉.(2020).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药物与天然产物快速发现的计算药理学方法.ChinaXiv:202002.00009.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