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科研快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进展(二十五)
科普系列/2020.02.25

1. COVID-19疫情快讯■据韩媒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月23日下午,韩国新增4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确诊总病例数增至602例。此外,韩国国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已有5人死亡。当天稍早些时候,韩国总统文在寅宣布,...

1.  COVID-19疫情快讯

■据韩媒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月23日下午,韩国新增4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确诊总病例数增至602例。此外,韩国国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已有5人死亡。当天稍早些时候,韩国总统文在寅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预警级别上调至最高级别。这是韩国政府继2009年甲型H1N1流感后时隔11年再次发布最高级别的传染病预警。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对于中医药为何在这次疫情中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的问题,陈凯先院士表示: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疾病,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在病理学、病原学、流行病学上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这给医生和科研人员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还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特效药的研发所需时间是比较漫长的,目前患者接受的主要是支持性、针对症状的疗法,医生也根据情况用一些抗病毒和抗感染的药物。

面对这次疫情,中医药已经证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温病时疫,这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几千年来,中医药专家提出了许多有关温病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所用方剂和成药有两方面功效:一是全身性的调理作用,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缓解脏器功能损伤,让患者以较快速度恢复健康。二是一些治疗温病的中药含有清热解毒成分,本身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然,这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从这次疫情的临床实践来看,全国各地医疗界广泛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中医药救治普及率超过90%,使病人的治愈出院时间平均提前了约2—3天。在武汉,有些医院还采用纯中医治疗方法,效果也很好,至今没有一例病人死亡。正因如此,中央要求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在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中医药内容占了相当比重。

■2月22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7场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宋志恒宣布,第一批疫苗已经产生抗体,并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据悉,浙江省对新冠病毒的筛选已经到了第四代,目前科研人员正在争分夺秒、攻克难题。不过,宋志恒也提醒,要清醒地认识到,疫苗研发的周期比较长,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经过科学、严谨、安全的研究过程。

■2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通过视频连线参加在非洲联盟总部举行的紧急会议时表示,为防止新冠病毒在卫生系统较弱的国家传播,世卫组织会和非洲国家一道,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准备。谭德塞介绍,世卫组织已任命2名特使,专为非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战略咨询;还根据与中国人员往来等情况,在非洲确定了13个优先防控国家。资金方面,世卫组织已启动“战略准备和应对方案”,呼吁募集6.75亿美元,重点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风险较高的国家。他还介绍说,越来越多非洲国家已能使用世卫组织提供的实验室检测试剂盒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数以万计个人防护设备正分批次运往非洲各地;过去一个月中,约有1.1万名非洲卫生人员接受了世卫组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在线课程培训。谭德塞说,遏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机会窗口”正在收窄,各国应尽快做好应对准备,防止疫情蔓延。“我保证,世卫组织会和所有非洲国家一道,尽我们所能防止病毒传播,尽早发现和治疗感染病例。”

■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建勋研究员课题组解析了新冠病毒的S蛋白RBD与人细胞受体ACE2蛋白复合体2.5埃分辨率晶体结构,揭示了S蛋白如何与受体ACE2在原子层面相互作业。同时,研究人员第一时间将数据上传至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编号:NMDCS0000001),与全世界科学家共享研究成果,以希望尽快联合攻克病毒疫情。

2. COVID-19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Jorerg Jores和Volker Thiel团队在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提出了基于反向遗传学的病毒构造策略:无需从病人样本中提取完整病毒,而可以使用酵母生产出有活性的新冠病毒,或依据需求改造出实验所需的病毒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项根据已知病毒基因组进行病毒重建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这样的谣言不是一回事。研究者们首先依据病毒核酸RNA序列构建出反义的DNA序列。由于整个序列长度大,无法稳定地在工具菌当中稳定复制,因此,研究者们采取了一种成熟而巧妙的办法:转化偶联重组技术。研究者将反义DNA拆解成12个长0.5-3.4kbp具有重叠末端序列的DNA片段,并引入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利用酿酒酵母中的同源重组系统,使得反义DNA在酵母菌中重组成完整的基因序列。之后,在体外,用T7 RNA聚合酶将反义DNA转录成为有感染性的病毒RNA。通过电穿孔将RNA导入后,发现正常的VeroE6细胞能够被感染并发出荧光。本研究提出的2019-nCoV全合成技术,能在一周之内生产或改造出大量病毒活体,供医疗和研究机构使用,以突破病毒来源的限制。未来,新冠病毒可能会发生诸多变异,而人工合成将是了解和预测病毒特征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1]。

3. COVID-19的流行病学研究 

■法国卫生与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主任维多利亚·科里萨(Vittoria Colizza)团队在The Lancet上发表了题为“Preparedness and vulnerability of African countries against importations of COVID-19: a modelling study”的研究,评估了病毒输入非洲的风险以及非洲各国检测和处理病毒的能力。结果表明,由于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南非共和国与中国具有高度贸易往来,所以是最有可能传播病毒的非洲国家。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SPAR(缔约国自我评估年度报告)和IDVI评分(传染病脆弱性指数)在非洲大陆上名列前茅,可以有效地检测和遏制该病毒的传播(SPAR指每个国家每年必须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其应对疫情的资源,它包括24个项目,总得分在0到100分之间,100分表示对流行病有很强的准备,反之则准备能力不足;IDVI分数记为满分100分,其中0分对应于极端脆弱,100分对应于最低脆弱)。而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安哥拉、坦桑尼亚、加纳和肯尼亚等其他国家的病毒输入风险较低,但其SPAR和IDVI评分较低,这引发了人们对可能的输入病例由于无法被检测到,而使得病毒在本地甚至全国范围内传播的担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告知在被发现有中度至高危险输入COVID-19和管理卫生紧急情况能力相对较低的特定非洲国家,加强对防备和应对疫情[2]。

■2月22日的《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团队共同发文,总结了疫情早期,金银潭医院收治的52例危重症患者的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这52名患者中有32名已去世,收入ICU后的28天病死率,仍然达到61.5%,而且不少患者出现了心脏、肝、肾等器官的损伤。这次金银潭医院52名患者的入院时间,是从去年12月24日到今年的1月26日,占到同期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约7%(51/710),患者都是武汉本地居民。这些患者当中,有17名患者去过华南海鲜市场,另外还有10名患者接触过其他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新冠肺炎患者。从整体特征来看,患者仍然是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占到三分之二,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约占四成。从症状最早出现,到影像学检查确认患者双肺炎症的中位时间是5天,收入到ICU的中位时间则是9天。在转入ICU时,多数患者都已经出现了器官损伤的表现,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此外还分别有15、15和12名患者出现了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总之,2019-nCoV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是较高的。非幸存者的生存时间可能在ICU入院后1-2周内。老年患者(>65岁)且有基础疾病和ARDS的死亡风险增加[3]。

4. 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 

■来自中国生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遗传》杂志发表了题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的文章:为促进2019-nCoV数据共享应用并及时向全球公众提供病毒的相关信息,国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建立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2019nCoVR,https://bigd.big.ac.cn/ncov)。该库整合了来自德国全球流感病毒数据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及CNCB/NGDC等机构公开发布的2019-nCoV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元信息、学术文献、新闻动态、科普文章等信息,开展了不同冠状病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变异分析并提供可视化展示。同时,2019nCoVR无缝对接CNCB/NGDC的相关数据库,提供新测序病毒株系的基因组原始测序数据、组装后序列的在线汇交、管理与共享,国际数据库同步发布等数据服务。而该文章对2019nCoVR的数据汇交、管理、发布及使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方便用户了解该库各项功能及数据状况,为加速开展病毒的分类溯源、变异演化、快速检测、药物研发以及新型肺炎的精准预防与治疗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4]。

参考文献:

[1] Thao TTN, Labroussaa F, Ebert N, et al. Rapid reconstruction of SARS-CoV-2 using a synthetic genomics platform. bioRxiv 2020:2020.02.21.959817.

[2] Gilbert M, Pullano G, Pinotti F, et al. Preparedness and vulnerability of African countries against importations of COVID-19: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3] Yang X, Yu Y, Xu J, Shu H, et al.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ARS-CoV-2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single-centered,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Respir Med 2020.

[4] 赵文明, 宋述慧, 陈梅丽, 等.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J]. 遗传.

供稿 | 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科研部

编辑 | 鲍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