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南方日报 | 深圳湾实验室:让科创要素“流动起来”
媒体报道/2021.09.17

9月17日,光明区成立三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在深圳特刊版面以《科学之城 逐梦光明》为题,详细报道了光明科学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历程。深圳湾实验室作为首个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的重大基础研究机构,在其中发...

9月17日,光明区成立三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在深圳特刊版面以《科学之城 逐梦光明》为题,详细报道了光明科学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历程。深圳湾实验室作为首个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的重大基础研究机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目前已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营运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下为报道内容摘录:

1.jpg

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在读生李诗佳开始了在深圳湾实验室的学习。这位95后选择的读博专业是化学,接下来两年将在深圳湾实验室度过求学生涯,然后再回香港学习一年。

她在深圳湾实验室的导师是吴云东院士和张欣豪研究员,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导师是孙建伟教授,导师之间保持着长期的学术合作,这种长期合作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课题延续性和技术多样性。

深港两地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模式,是李诗佳选择读博的最主要因素,“在香港科技大学是做有机化学实验,偏向方法学。在深圳湾实验室是计算化学,通过软件模型进行分析。我对化学、数学都感兴趣,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让我未来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求职都会有更多可能。”

事实上,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探索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还体现着深圳湾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强强联合。

窥斑见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犹如一个科学枢纽,将通过加强与港澳深度合作,吸引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促进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1.png

让科创要素“流动起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深化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

谈及深圳湾实验室的博士生联合招生计划,科研部副部长李超表示:“这种模式对稳定科研团队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是做生命科学的基础及转化研究,项目的周期往往比较长,科研人才在这个方向探索得越深入,出重大成果的可能性越大。系统培养人才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而且两边融合交流特别多,合作双方技术优势互补,比如某个课题香港团队负责化合物结构设计,深圳湾实验室负责药物合成、药效评价等。”李超介绍,深圳湾实验室已经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达成了博士联合招生长期合作协议。

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合作交流,深圳湾实验室还希望博采众长,把国际知名实验室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深圳湾实验室也与辉瑞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大湾区优势企业开展相关合作,启动新药研发项目20余项,以加快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2.jpg

7月21日,在“光明科学城科创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产业高峰论坛”上,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公司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促进BT+IT跨界融合研究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正规划建设测序、生物成像、生化分析、多组学质谱、高性能计算与信息等十大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实验室内部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也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今年5月,深圳湾实验室生化分析平台接到了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发团队的需求。该团队欲用OctetRED 384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对药物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了解其科研需求后,深圳湾实验室迅速组织平台工程师为企业开展实验指导,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帮助获得可靠的实验结论。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支持市疾控中心、市药检院等20多家单位开展科研工作。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9/17/c5752489.html?date=MDQ3ZWY4ZDgtMGFlNC00YTE2LTkyNWQtZGQ5N2RmYzM4NDMy&layer=2&from=weChatMessage


相关阅读:

深圳湾实验室2021“大学生暑期研习计划”暨浙江大学“凌云计划”基地授牌仪式顺利举行

践行科教融合新路径 | 深圳湾实验室携手多所高校探索研学实践新机制


来源 | 南方日报 深圳特刊

编辑 | 鲍 啦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