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29-30日,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学术年会顺利召开,生理所各课题组负责人及科研人员约80余人参会。特聘研究员邓麟、蔡羽轩、梁卓斌主持会议。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召集人饶毅教授在线发表开幕式致辞,随后,各课题组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29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生理所召集人饶毅教授在线做开幕式致辞,对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全体人员表示感谢。他回顾到,生理所到目前已成立14支核心科研队伍、百余名科研人员的大集体,在科研产出、人员建设方面均有明显进展。他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合作研究员做的初期建设以及起到的学术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希望全职研究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做主导者,协同合作研究员继续全力推动分子生理所乃至实验室的发展。他指出,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聚焦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两个方向都至关重要,我们应继续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方向进行科学探究。他还强调,人员是推动科研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应集中精力做好科研队伍建设工作。最后,饶毅教授希望在实验室稳步发展的同时生理所能同步做好所内人员建设、科学研究工作,为实验室的长期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随后,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就2021年所取得的科研进展、团队建设情况及后续研究计划展开详细介绍。

图1-4 分别为周雷课题组、蔡羽轩课题组、邓麟课题组、闫致强课题组工作报告
资深研究员周雷首先介绍了科研团队建设,包括博士后1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1人、联培硕士生5人、科研助理5人、行政助理1人。目前课题组平台建设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包括分子克隆和细胞培养、蛋白表达和纯化系统、非洲爪蟾蛙卵表达系统、小鼠脑切片电生理-荧光记录系统等。基于以上建设,课题组对研究发现的视网膜上视感细胞中CNG通道受光化学反应调控、HCN通道及Shank3蛋白的神经生理功能等研究工作做详细进展汇报。
特聘研究员蔡羽轩介绍到,课题组目前已有5位科研助理并表示后续会有1-2位新成员的加入。课题组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发新方法用于蛋白质的研究,报告先对蛋白质的重要性做了举例介绍,随后详细展开介绍了课题组在细胞水平及蛋白质层面两种方向上来调控蛋白质活性的工作进展。
特聘研究员邓麟汇报了课题组目前进展顺利的研究工作,即DNA复制应激对核膜稳定性的影响。课题组后续将继续聚焦DNA复制应激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分子机理,开发新的技术方法系统性地研究DNA损伤修复过程及其对细胞命运决定的影响。
资深研究员闫致强总结了2021年度课题组工作成果,其中已于PNAS、eLife等期刊发表文章6篇,申请并获得包括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基金。随后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围绕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开展的研究工作,并表示接下来会在机械力门控通道的鉴定、门控机制和生理功能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图5-8 分别为梁卓斌课题组、吴炜祥课题组、张浩岳课题组、龙海珍课题组工作报告
特聘研究员梁卓斌、吴炜祥、张浩岳分别在线做工作报告,梁卓斌表示课题组主要围绕基因组不稳定性机理研究及新型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等方向进行了相关课题研究,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基于前沿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展的从基础医学研究到精准医学技术开发的工作进展。
吴炜祥介绍到修饰后的RNA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但原本的基因序列并不会改变,因此难以被识别,因此课题组围绕着开发新的转录组学技术(纳米孔直接RNA测序)开展研究工作,目前课题组已开发出x-Pore软件能有效筛选出含有RNA修饰的相关信息,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
张浩岳介绍了过去一年里主要围绕有丝分裂过程中三维染色质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开展探究,并通过利用小鼠成红细胞为模型,解析了CTCF在有丝分裂后染色质三维结构重塑过程中起得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发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另外,新加入的特聘研究员龙海珍也在线介绍了其近半年围绕着DNA复制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的工作进展。课题组在其前期研究基础上,已进一步完善了组蛋白变体H2AZ在DNA复制中的作用,未来也将继续研究DNA复制起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图9-12 分别为罗佗平课题组、杨竞课题组、李毓龙课题组、王立铭课题组工作报告
合作研究员罗佗平、杨竞、李毓龙、王立铭分别报告了各自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工作。罗佗平主要报告了课题组在天然有机小分子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方面的工作,并研究其对特定生物过程的精确调控及作用机制;同时,还介绍了特定生物功能小分子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分子生理所小分子平台的建设进程。
杨竞介绍了近期课题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向上的突破进展,课题组于2020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工作,首次揭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核心SARM1信号与代谢辅酶NAD+的关键联系。阐明了NAD+对于Sarm1蛋白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为针对Sarm1蛋白开展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新和精准的靶点。
李毓龙介绍了用于多种信号分子检测的远红可调光化学遗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课题组开发了针对多种信号分子(如去甲肾上腺素、ATP、cAMP等)的近红外化学遗传探针,该类探针发射波长可调,信噪比高,利于与其他绿色和红色的荧光探针联用,对研究复杂的信号通路具有重要意义。
王立铭主要介绍了课题组目前在神经系统感知机体能量代谢状态,以及对其进行调控方式的研究进展。包括在睡眠不足、饥饿、高糖高脂饮食等环境压力下,神经系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另外,会议特别邀请到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许兴智教授带来Keynote专题报告:Ubiquitination of CLASPIN regulates the ATR-CHK1 checkpoint pathway,详细介绍了蛋白翻译后修饰特别是泛素化过程在DNA复制、复制胁迫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分享了他课题组在DNA损伤修复研究领域的工作经验,为所内相关课题组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了研究思路。许教授的精彩报告不仅丰富了学术年会活动,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分子生理所与外部的交流合作。
12月30日,资深研究员闫致强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生理所对合作研究员在2019年建设初期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示感谢,同时也由衷感激深圳湾实验室在各方面对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他回顾到,深圳市政府建设深圳湾实验室的初衷是旨在补齐深圳地区生物医学研究和转化的短板,深圳湾实验室在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新型科研单位,因此我们应珍惜机遇,直面挑战,努力朝着宗旨目标做好科研建设。

供稿 | 生理所
编辑 | 鲍 啦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