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昂首前进,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飞逝的时光里,深圳湾实验室的全体成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肩负时代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拼搏,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深圳湾故事、深圳湾印象。1月17日,由综合部发起主办了“深圳湾实验室2021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评审初筛、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献礼百年风华”、“深圳湾实验室成立两周年”等在内的10条新闻入选“深圳湾实验室2021年度十大新闻”。
“深圳湾实验室2021年度十大新闻”如下(按时间排序):
01
献礼百年风华
实验室组织开展庆祝建党百周年系列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党爱国情怀,结合实验室四个面向、科技创新、青年群体等特色,实验室党委组织开展了“书记午餐日”、音乐+主题党课、科普进校园、《唱支山歌给党听》专题片拍摄、员工书画展、志愿服务活动、“科技报国”主题党课等系列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激励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谱写实验室发展新篇章。

02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深圳湾实验室成立2周年
1月6日,深圳湾实验室迎来两周年生日。两年来,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态势喜人,已搭建整体架构,基本实现学科技术多方位交叉覆盖,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支撑全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满弓发力”。

03
大咖云集,营造包容创新学术氛围
院士讲座、“红树林”系列论坛开讲
深圳湾实验室鼓励并积极营造自由、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交流机制。2021年,实验室院士讲座、“红树林论坛”系列讲座、“集萃讲堂”陆续开讲,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界人士报告研究科研领域及产业界前沿信息,并向广大科研人员及社会开放,搭建了高起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04
持续收获媒体关注
实验室2021年再登央视报道
2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特别节目《岭南春来早》蹲点深圳湾实验室进行直播报道。央视新闻记者走进深圳湾实验室,了解实验室正在开展的前沿基础研究,探访科研背后的“深圳湾故事”。4月13日,中央电视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再次采访深圳湾实验室,讲述了深圳湾实验室作为深圳基础科研的创新代表,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自强创新的科技进军之路的奋斗故事。5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报道开头关注了以深圳湾实验室为代表的八家科研机构集中入驻光明科学城,一批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全面布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05
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加强风险治理体系建设
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就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遵循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生物安全管理职能,制定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审查与监督涉及生物安全的实验项目,培训与考核涉及生物安全的人员等。此前,实验室已制定推出《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此次成立专项管理委员会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促进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保护涉及生物安全实验研究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周围环境免受污染提供有效措施。10月25日,由深圳湾实验室与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21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第六次研讨会暨大湾区生物安全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新形势下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邀请了国内疾控、卫生、畜牧兽医、科研、海关质检等多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共同交流与探讨新形势下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的发展战略等。

06
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发布新一代分子模拟库 MindSPONGE
4月下旬,深圳湾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课题组与华为MindSpore团队联合开发的分子模拟库(SPONGE)发布。SPONGE面向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不仅完全开源,在设计上也针对广大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工作中的痛点,注重程序的模块化和开放性,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程序的个性化定制和二次开发。SPONGE同时也注重软件的兼容性和在应用上的便捷,内置多种转换工具、分析工具和模拟流程图形化设置界面等,帮助用户进行模拟体系迁移、结果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在计算性能方面,SPONGE则在底层针对GPU进行了深度优化,具有媲美现有主流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的计算速度。更为重要的是,SPONGE针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下一代分子模拟,不仅提供Python语言接口以支持深度学习框架,更进一步与华为MindSpore开发团队深入合作,将SPONGE移植到了华为全场景人工智能框架MindSpore中,从而衍生出能与人工智能算法无缝融合的分子模拟库MindSponge。该软件不仅是国内首个开源发布的通用分子模拟软件框架,更布局以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力求成为在算力时代引领技术变革的下一代分子模拟软件平台。7月21日,在“光明科学城科创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产业高峰论坛”上,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公司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整合双方在BT与IT领域的优势资源,促进BT+IT跨界融合研究,推动前沿科学创新与技术图谱完善,催生一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颠覆性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引领新经济模式发展。按协议内容,双方将在生物医药领域、分子影像及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与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强化科技创新的实践应用,共同解决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共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联合打造高质量智慧化实验室与智慧化园区等。

07
深圳湾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再创佳绩
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公布了2021年集中申报期项目评审结果,深圳湾实验室获批项目14项,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批项目数量和金额较上年均实现翻倍增长。深圳湾实验室成立以来,连续两年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彰显了深圳湾实验室对优秀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实验室建设人才创新高地的成效已初步显现。随着科研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科研工作的积极推进,深圳湾实验室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高地、平台高地、创新高地,为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08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第十届大湾区巡讲活动在深圳湾实验室启动
9月27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第十届大湾区巡讲活动在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启动。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石兵,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宣,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林祥,以及市区级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约100人参加启动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顾东风主持仪式。中国科学院的王怀民院士与于贵瑞院士分别作了《软件科技与产业发展》《陆地生态系统在碳中和行动中的潜在贡献及实现途径》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会结束后,院士们参观了深圳湾实验室。参观过程中,院士们认真听取了深圳湾实验室在运营管理、研发布局、人才集聚、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介绍。本次活动开幕式通过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线上平台直播,累计浏览量超过16万人次,《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阅读量超过200万。

09
钟南山院士一行到访深圳湾实验室
谈如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11月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携团队到访深圳湾实验室,就加强地区科研合作、增进机构间学术交流等事宜进行深入会谈。深圳市副市长郑红波,光明区委书记、区长蔡颖出席座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主持会议,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参加会见。钟南山院士听取了实验室相关平台建设情况报告,特别是实验室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对深圳湾实验室短期内在基础研究、学科交叉及产业合作方面的建设成效表示充分肯定。钟院士指出,深圳湾实验室毗邻香港,应把握地缘优势,运用好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国际枢纽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挖掘自身特色,更好地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钟院士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间应加强协同合作,借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支撑作用,互相支持、联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共同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0
探索科技+临床深度融合
2021年深圳湾PET分子影像技术和临床应用论坛顺利举行
12月19日,由深圳湾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协办的“2021年深圳湾PET分子影像技术和临床应用论坛”顺利举行,15位PET领域的资深学者、临床医生、工程师做学术报告,共同聚焦PET分子影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线上线下超100人次参与论坛。大会聚集了PET技术领域与临床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分子影像学与临床应用,相关领域最新的思想和观点在此不断交流、碰撞,产生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大会旨在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积极配合国家重视健康产业的方针,立足双区建设机遇和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创新引领,推进学科发展与产业结合,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编辑 | 鲍 啦
欢迎投稿、建议 | 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