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Bin Wu博士)
综合新闻/2025.07.21

近日,受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陈新海研究员邀请,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生命科学学院Bin Wu教授到访实验室,作题为“Next-Generation Protein Ligases: From Structural Insight to In-cellulo Receptor Engineering”的学术讲座,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聚焦蛋白质连接酶前沿的学术盛宴。结构揭示:Connectase 的精准连接机制讲座伊始,Bin Wu教授回顾了第一代蛋白质连接酶(Sortase A、OaA...

近日,受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陈新海研究员邀请,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生命科学学院Bin Wu教授到访实验室,作题为“Next-Generation Protein Ligases: From Structural Insight to In-cellulo Receptor Engineering”的学术讲座,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聚焦蛋白质连接酶前沿的学术盛宴。

结构揭示:Connectase 的精准连接机制

讲座伊始,Bin Wu教授回顾了第一代蛋白质连接酶(Sortase A、OaAEP1)在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局限,强调开发“第二代”高专一性、高体内环境兼容性的连接工具已势在必行。随后,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近期解析的 Methanosarcina mazei Connectase(MmCET) 晶体结构(apo与底物复合物双构型),首次阐明了其β-propeller / caspase样双域折叠与高精度连接活性的结构基础。针对Connectase可逆切/连双向反应率偏高的问题,团队通过N端底物识别环定点突变,成功抑制了回切通路,使MmCET在血清等复杂体系中实现>95%单向连接效率。

功能放大:高通量细胞表面工程

在结构与动力学优化基础上,Wu教授展示了“In cellulo engineering”实验:借助改良MmCET,在含血清培养基中一步完成膜蛋白外侧片段的精准拼接,实现了免转染细胞表面受体重塑。他进一步报道了针对CD3ε特异连接肽的新型“靶向连接酶”,可在体外直接将合成多肽-scFv模块嫁接至 T 细胞受体,生成CAR-T样效应细胞,为“transfection-free in situ receptor engineering”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平台蓝图:模块化蛋白组装与免疫治疗

Wu教授强调,Connectase系列连接酶与现有的化学/酶法标记工具(Bio-orthogonal click, Split-intein等)互补,可实现 “domain-by-domain” 的蛋白体外或细胞内快速拼装,为大分子药物、合成疫苗及多组分抗体的研发提供了全新方案。其长期目标是构建多靶点、可体内原位拼接的蛋白质工程平台,服务免疫细胞治疗与精准诊疗。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Wu教授就Connectase深层机制、底物谱扩展及产业化前景与师生展开热烈讨论,并欢迎在场科研人员加入共建高效蛋白连接技术生态。整场讲座学术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为实验室在蛋白质工程与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合作契机。

报告人简介:

Bin Wu,南洋理工大学(NTU)生命科学学院教授,EMBO Global Investigator,NRF Investigator,国家研究基金(Singapore NRF)优秀青年学者。2006年获NTU生物科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NTU结构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医学院免疫疾病研究所(IDI)完成博士后训练,先后获IDI-GSK Fellowship和Charles King Fellowship资助,解析了先天免疫关键受体MDA5与信号蛋白MAVS的螺旋聚合体原子结构。代表性技术成果:领衔发明并推广全球广泛使用的高活性蛋白连接酶OaAEP1-C247A;最近开发出第二代精确蛋白连接酶MmCET,显著拓宽识别基序,在复杂生物体系中实现高效率、单向蛋白连接;基于蛋白连接酶平台,提出“免转染原位受体工程”构想,为CAR-T等细胞治疗开辟新的制造途径。

撰稿|传染病所

编辑|鲍 鲍

责编|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media@szbl.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