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湾实验室//
可伸缩导航栏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光侨路高科创新中心
电话:+86-755-86967710
邮箱:webmaster@szbl.ac.cn
人物 | 汪涛:抗新冠病毒的药物有可能出现在这几个关键环节
人物专访/2020.03.11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中国大地,拉响了科研备战的警钟。汪涛课题组在COVID-19新冠病毒流行初期,就加入了与病毒赛跑的跑道,他迅速安排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冠状病毒的广泛文献调研。通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QQ图片20200311151058.png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中国大地,拉响了科研备战的警钟。

汪涛课题组在COVID-19新冠病毒流行初期,就加入了与病毒赛跑的跑道,他迅速安排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冠状病毒的广泛文献调研。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序列分析,汪涛迅速制定了相关实验方案,目前课题组拿到了几种与病毒传播和复制至关重要的蛋白质,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夜以继日地开展。

“考虑到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的高突变性,未来很有可能会有新的新冠病毒突变所引起的反复小规模复发性传播,甚至发展成为像流感病毒这样的人类传播病毒”。

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汪涛解释道,只有我们对这个病毒了解的越多,了解的越深入,才能更好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检验检测、药物及疫苗开发。

目前最有可能针对新冠状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是美国 Gilead公司设计的Remdesivir分子,正是作用在新冠病毒的RdRP蛋白质机器上。RdRP是病毒的RNA复制机器,理论上只要设计出新的有效化合物选择性的阻断这个复制机器,就可以有效的阻断并清除病毒,从而达到治愈新冠病毒的效果。

课题组这次把这个关键点锁定在了COVID-19病毒RdRP的机制及抑制剂上。

汪涛希望通过 X 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得到COVID-19病毒重要靶点蛋白与相关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在深入理解病毒的传播感染机制的基础上,为后续药物结构优化和新药设计提供线索。同时也在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方面提供帮助。

“我们相信未来针对COVID-19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主要会集中在病毒识别与进入、病毒RNA复制等几个关键环节,相信一定会有针对这些环节的有效药物出现。”汪涛说。

“这是一个能自由发挥的地方”

2019年,作为第一批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的科学家,汪涛选择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深圳湾实验室给了我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能够让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我可以很专注地开展我的研究工作。”

汪涛带领他的团队走进了深圳湾实验室的新实验室,在这片有待开采的土壤上,将种下他的事业和梦想。

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汪涛说“就像了解一个建筑物的构造和房间分布一样,要知道如何防范和治疗疾病,必须就要先了解其相关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原理……。”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是利用X射线晶体学及冷冻电镜技术手段,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研究,通过解析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机器的原子分辨率的结构,了解和阐明分子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子药物筛选设计。”

汪涛对课题组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深圳湾实验室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百姓热点痛点的健康问题,课题组把研究工作聚焦在登革病毒、流感病毒、重大耐药菌等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和药物设计上,在这方面汪涛已有十余年的经验积累。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汪涛形容初出茅庐时的自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而带他真正走进学术研究大门的是恩师梁栋材院士。

梁栋材院士师从1964年诺贝尓化学奖得主、英国牛津大学Dorothy Crowfot Hodgkin 教授学习X射线晶体学,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学实验室,开展了胰岛素的结构测定工作,做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分辨率。“能从梁先生的实验室博士毕业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汪涛不仅练就了如何发现好的科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不仅要做一个专业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更要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开路人,要坐得住冷板凳!”即使过去了许多年,恩师的嘱咐仍常常回响在耳边。

“科学研究最需要积累迭代,走弯路交学费的过程是免不了的。”作为从事“生命健康”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把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人类切身相关的重大疾病与生命健康相关的研究中”,汪涛认为,科研工作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研究成果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响应习主席的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顶尖的科学家一定选择重要的科技问题”

汪涛把基础科研与修大桥作比较,“基础科学研究和修大桥不一样,修大桥可以预计3年还是5年完工,但基础科研不行,科学上的突破常常无法预计。”

2013年,美国Gilead上市的抗HCV丙肝病毒的Sofosbuvir,可以达到很高的丙肝治愈率,上市第一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亿美元。而Sofosbuvir的问世背后是花费了无法预估的许多年的科研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汪涛选择留在深圳发展的原因,这里随处可见建设中的热土,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在先行示范区的旗帜下,更书写着深圳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决心。

科学家自由地探索,基础科研成果的诞生,基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也基于完善的持续的科研配套支持。“深圳在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上有领先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长的研发周期性,同时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的特性,汪涛说,“应该重点发掘和支持一些研发难度很大,但一旦突破就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项目,给予长期支持”。

“ 深圳湾实验室是一个能够发挥科学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地方,深圳市又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区位优势,具有强大的人才聚集效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平台。”

“在实验室的平台上打通生物医药研发的上下游技术环节,开展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与产业价值的源头创新项目,”汪涛表示,期待在深圳产生像Gilead这样的生物医药巨人,由此带动深圳产业上下游升级发展,推动深圳市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产生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QQ图片20200311145015.png

汪涛

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首批19项青年项目之一,蛋白质研究),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中国分子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作为负责人累计获得超过十多项国家、省、市级竞争性项目经费。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物理,综合利用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解决生物学问题,从事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重大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同时进行药物靶标筛选及分子药物研究。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共在Nature、Nat Struct Mol Biol.、Structure、JBC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工作多次得到国际科学媒体报道和关注,因工作出色2010年被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授予 Spotlight Award,关于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 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5大科学发现之一。关于细胞周期激酶PLK1的研究成果得到多家网络媒体报道并获2013年Nature Asia热点推荐。

个人主页:https://www.szbl.ac.cn/scientificresearch/researchteam/374.html

教育经历

1.2001.09 - 2006.01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博连读,生物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梁栋材院士

2. 1997.09 - 2001.07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19.07 - 至今 深圳湾实验室,独立课题组长,特聘研究员

2. 2014.10 - 2019.07 南方科技大学,独立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 2011.07 - 2014.09 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独立课题组长,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百人计划)研究员,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4. 2006.09 - 2011.06 博士后/研究科学家,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生物学部

5. 2006.03 - 2006.07 研究助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撰稿、编辑 | 鍮 鍮

责编 | 张 雯

热点新闻